意识强度检测点(5)左方区:旧有惯性区

栏目: 机器人玩具说明书    查看: 1063    作者: 元吾氏    发表于:     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4)右方区:思维扩展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5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五】左方区:旧有惯性区。

分为两大部分:

一、心智惯性部分。

二、潜意识惯性部分。

第一部分:心智惯性部分


今生程序设定以及环境影响带来的心智程序中,对自己产生意识惯性的部分。

分为三个小部分:

一、思维惯性。

二、行为反应惯性。

三、情绪反应惯性。

一、思维惯性。


个体在思考过程中的倾向和惯性。

人类的思维模式都和观念有关,总是遵循一些特定的观点和信念。

量化数据:


心智模式对人类思维惯性的影响,普遍在60%左右。

下分6个小点。

1、传统观念的影响。

由国家、民族、地区等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观念,会对个体产生广泛和深远的思维惯性和主观标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概在60-80%。

2、社会舆论的影响。

当前社会下的形势和舆论导向,会创建适应当前社会的新观念、新标准,被个体吸收或归纳到原有思维体系中去,成为新的意识惯性。

其实,是换汤不换药,和传统观念没多大区别,只是更新一部分标准,继续束缚人类而已。

和社会洗脑体系是一体的:让人类以为社会在发展,观念在更新在进步的假象。

这个也是T组*催眠策略之一:之前的标准,人类受不了了,就进行更新,推出新的升级版,宣传这是更科学、更合理、更人性化的标准,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……等等。

在历史上,T组会根据人类新的觉醒趋势,随时更新出“新标准”。

目前,新标准很快就要推出,已经有一些类似的在传播了。

新的整套标准非常棒,听起来十分振奋人心,简直是人类里程碑般的发展。

新标准的升级,目前还没有完全成型,还在逐步完善中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左右。

破解方法:觉察自己把哪些灵性的东西拿去衡量别人、评判别人、绑架别人。

*关于T组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存在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》。

3、学校教育的影响。

学校会宣扬或倡导某些理想化观念和行为规范,提倡学生们去遵守和执行。

大部分学校的教导都会在社会中慢慢淡化,基本上只有20-40%左右的核心内容,能被学生们所真正消化和纳入思想体系中。

其实这样的比例,对于教育洗脑来说,已经足够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20-40%,也有国家差异,发达国家40%左右。

发达国家注重素质教育,学生被灌输的标准和理念很多。

4、家庭环境的影响。

家庭的成长环境,父母或者养育者的个性和观念,都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60%。

5、人生新阶段的变化影响。

个体在成长过程中,会有一些人生的新阶段,如工作、结婚、生子、养老等等,心态也会产生变化,会自动搜集新的标准和程序来武装自己。

这些标准大部分都不是更新的,而是额外增加的,会给个体心态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压力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影响在60%左右。

6、个体突发转折事件的影响。

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突发的一些意外挫折,造成人生较大的转折事件,给个体心态造成一定冲击,也会影响先前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。

转折之后,个体会抛弃一部分旧有观念,去寻求一些适合自己状况的新观念,进行补充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在40%左右。

二、行为反应惯性。


个体遇到事件时,受心智程序所影响的惯性行为反应。

这种是个体从自己的观念体系出发,认为自己应当如何应对事件,基本上较为理性,是属于从自己角度看起来正确的应对方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在60-80%。

下分4个小点。

1、常规事件反应模式

是人类普遍会遇到的,个体已有思想准备和应对方式的一些普遍典型的常规事件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左右。

2、意外事件反应模式

指个体遇到的非常规事件或意外事件,自己需要重新思考,该如何对事件作出反应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左右。

3、创新型反应模式。

指个体在原有观念不变的情况下,为了自身利益,而去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。

产生新的应对方式后,个体会感觉自己像是改变了,变得更加成熟。

这种模式很具有迷惑性,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。

这个也是T组催眠策略之一:把人类的关注点,放在通过不同的“行为模式”,去达成自己的目的。

这方面的洗脑文章非常多,教导人们用各种技巧和手段,来维护自己固有的观念,达成相应的目的。

这个催眠策略是尽量覆盖多角度,从多角度围攻的模式。

这种催眠模式也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影响:让人们以为自己突破了固化观念,发展了创新,其实只是学习了更多自我催眠的方法和技巧,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。

也像一个人整天换新衣服,却不洗澡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在40%左右。

4、绝望型反应模式。

指个体遇到某些事件,无法采取任何主动的应对措施来改变状况,只能被动接受,在绝望状态下采取的反应行为。

该反应和心智模式相关,也是属于个体观念系统中的,认为在此情况下,自己应该如何做。

例如:患绝症,一些人的观念会认为,这时候应该享受生活。

另一些人的观念会认为,这时候应该继续医治,死马当活马医。

还有一些的观念会认为,这时候要报复社会...等等。

其它情况也有很多,比如离别、破产、打官司或者环境影响等等。

事件越重大,头脑心智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小。

不那么严重的时候,个体多半还会采取头脑处理模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概在30-60%。

三、情绪反应惯性


指个体在事件中认为自己应该有的正当情绪。

比如:有人说自己坏话,自己就应该愤怒。有人要离开,自己应该不舍。看到别人受苦,自己应该难受等等。

人的情绪,有时候也会被心智操控,确实产生了自己认为应该有的情绪。

主要原理是靠头脑去识别、判定事件的性质,来激发自身相应的情绪模式。

例如:将一件事情识别为是对自己的冒犯,那么自己就会愤怒。

人类很多情绪,都是受这种头脑虚假识别所带来的。

这种也是属于催眠策略之一。

有一些在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
比如:会有很多文章不停的教你,对方的这种行为的真实含义是什么,是在暗示什么,是在表达什么。一些行为你没有意识到,其实你被冒犯了,被越界了等等,个体看到后会感觉恍然大悟。其实,不说的话,自己也丝毫没有察觉。

现在甚至连一个表情,一个词语,你都被告知真实含义都是对方不爱理你等等。

这是一种有效的催眠策略,一种灌输方式,并且随着时代变化在不断更新升级。

(这里面大有文章。有兴趣的人,可以专门做一个研究课题。)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60-80%。

下分8个小点。

1、愤怒模式。

最常见的模式,人类的愤怒情绪多半都由心智程序所引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在80%左右。

2、内疚、自责模式。

传统观念和社会标准中,已经让人们把一些特定事件识别为自己应该自责和内疚的,都是自己的错。

当发生一些事件而个体未能处理得当,便会引发内疚和自责的情绪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左右。

3、嫉妒模式。

由于比较,自己无法达到社会平均标准,对达标或者高于社会标准的个体,会产生敌视感。

这种情绪构成很复杂,但激发却很简单。是情绪操控中常用的手段之一。

该情绪属于容易陷进去,不容易拔出来。

并且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于个体中,持续对人造成影响。

类似定时炸弹,是引发连锁负面情绪很好用的导火线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、羞愧模式。

在一些场合中认为自己表现不当,让人感到尴尬和困窘,会让自己难以忘怀,感觉丢人。

这种情绪会降低自信心,造成人际关系的问题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5、恐惧、害怕模式。

受一些观念所影响,认为某些场景应该是很让人害怕的,所以自己会预先产生恐惧的心理。

比如怕黑、怕鬼、怕人借钱等等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60%。

6、焦虑、担忧模式。

受社会环境影响,人为制造不安全感的概念,让人为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和担忧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%。

7、自卑、悲观模式。

对人事物的看法较为消极,多数和自卑有关,对自我评价较低。

人类基本都有感到自卑的地方。因为人无完人,这一点也是心智容易控制的地方。

控制模式:不断去通过各种比较,来强化个体的“弱点”,让人不自信,觉得自己不行,以此打击个体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自卑对人类的影响很大。大多数人都看起来开朗自信,其实自卑感都藏在心里,不表露于人,自己也尽量去逃避。

数值在80%左右的,就已经可以明显影响到自己的整体心态,给生活带来阻碍。

8、自负、傲慢模式。

与自卑属于一对数值,互相同时影响个体。

当个体自卑的时候就想通过自负去进行心态调节。

属于两个极端,让人无法达成真正的平衡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%。

比自卑数值稍高。因为人们急于想摆脱自卑,便会不停的制造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比较,来抬高自己,去鄙视别人。

第二大部分、潜意识惯性部分


分为六个小部分:

一、流动性方面。

二、延展性方面。

三、分化性方面。

四、原发保留程度。

五、继发程度。

六、诱导性的影响程度。

一、流动性方面。


潜意识惯性流动性慢的话,代表该惯性较为固化。

流动快,说明比较灵活一些。

如果百分百的话,代表没有任何阻碍,可随意切换,属于没有任何相关的惯性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20-60%。

下分9个小点。

1、思想惯性流动性。

个体从一种思想形态切换到另一种的速度。

切换快,代表思维较为灵活。

慢的话,代表该个体较为思想固执,不太会变通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2、情绪惯性流动性。

数值高的话,情绪调节能力强,可适应各种压力环境。

数值低的话,就较难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,容易长期受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3、惯性阈限流动性

惯性阈限值较为灵活的,人会比较灵活变通,适应各种情况;

如果较为死板,代表该人过于坚守自己的原则,较难针对形势做一些调整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、惯性核心流动性。

指个体一些较为核心惯性的变化程度。

流动性高,不会固执己见,能接受不同的观点思想;

数值低,则相当保守,无法接受新理念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5、单一惯性流动性。

指个体在保有一种惯性的同时,对该惯性相关的观念和情绪等的流动性。

流动性强,代表该惯性具有伸缩性,可大可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40-60%。

6、多惯性组合流动性。

指个体根据当下的不同情况,自动对相关的惯性倾向进行不同的组合,来应对各种状况。

这些组合灵活多变,表现多种多样,也是人类性格复杂多变的因素之一。

(这里面复杂多变。有兴趣的人,可以专门做一个研究课题。)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7、浅层惯性流动性。

指较为直接影响个体的、浅层意识惯性的流动性,对性格表现也有较明显的影响。

与复合体深度无关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30-60%。

8、中层惯性流动性。

潜意识惯性中,间接影响个体的部分,也是浅层意识惯性的一部分来源。

是个体较为深入的一些性格的来源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20-50%。

9、深层惯性流动性,

指个体潜意识惯性中,最深层不易察觉的部分,属于较为根源的部分。

对个体的影响深厚,也是浅层意识惯性和中层意识惯性的来源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10-20%。

二、延展性方面。


指单一潜意识惯性能够扩展到多大范围。

延展性越强,该惯性对个体的影响就越突出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60%。

下分6个小点。

1、延展稳定性。

指该惯性在延展过程中,保持强度和倾向不变的程度。

很多惯性,在延展中还是会发生一些变化。

数值高,代表该人极其单一古板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20-50%。

2、延展范围性。

指该惯性可扩展覆盖到多大范围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3、延展灵活性。

指该惯性在不同方面表现的程度。

根据不同方面的延展度不同,进行灵活组合搭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30-60%。

4、延展深度性。

不同惯性的影响深度不同,也就是在浅中深三层中的比例不同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5、延展细化性。

指该惯性对个体的影响较为细致的程度,在很多具体细节层面都会影响个体倾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30-80%。

6、延展差异性。

不同惯性的延展范围的差异程度。

人类在某些惯性中有广泛的延展共性,在一些个别的惯性中,又表现出不同人的差异。

(该检测点如果细化,还能再分十几个小点。有兴趣的人,可以专门做一个研究课题。)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三、分化性方面。


指单一潜意识惯性会继续细分化出不同的小惯性,在不同方面影响个体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%。

下分6个小点。

1、分化稳定性。

大惯性中分化出来的不同的小惯性,是否较稳定地继承大惯性中的某些意识特点,较少有变异的情况发生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2、分化细致性。

指该惯性根据细化程度,可分成多少小的惯性。

修行者在一定阶段,觉察层面较为精细,惯性自动分化的也更加细致,在更多灵性方面影响修行者。

这个也是很多修行的人看起来比普通人限制更多的原因之一。

心智系统常常结合这一点,对个体进行配合控制,加强惯性。

(有兴趣的人,这个也可以细化研究。)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3、分化弱化性。

指分出来的小惯性在不同层面的影响中,部分会发生自然弱化,甚至消失。

大部分是被别的惯性所替代,也有少数情况是被个体意识所清除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20-30%,小惯性会因自然发展而逐渐弱化。

4、分化组合性。

指分化出来的小惯性们,会根据大惯性的特点,来进行一些与之配合的组合搭配,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惯性流程。

某种层面上,也可以说是大惯性在实际显现中的不同影响方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%。

5、分化流动性。

指小惯性团部分会流动到离大惯性较远的层面,自然发展,部分可脱离原有大惯性,融入其他大惯性,或者与其他周边的小惯性形成新的大惯性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20-60%。

6、分化柔和性。

分化的小惯性团,彼此衔接较为柔和自然,会增加隐蔽性,让个体较难觉察。

数值很高的个体,会觉得该惯性组合让自己感到舒适。

分化更加自然隐蔽,也是催眠大趋势之一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40-60%。

四、原发保留程度


是指个体先天已形成的潜意识惯性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下分4个小点。

1、数量原发程度。

指个体先天原有潜意识惯性的数量有多少被完整保存下来,没有被调整修改的。

有一部分会被重新设计或者修改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2、形态原发程度。

指先天惯性的形态被保留下来的程度。

有些会被重新设计,有些会被催眠波影响而变形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3、品质原发程度。

指先天惯性的精细度、细节度有多少被保留下来。

保留度较低的惯性,则较为粗狂,不够精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、循环原发程度。

一些潜意识惯性,会因为一些因果循环的原因,被重新使用。

该数值是指:今生先天惯性中,有多少是由于需要循环的原因而被保留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五、继发程度。


指个体实际对惯性进行后天发展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下分4个小点。

1、数量继发程度。

指个体后天新发展起来的新惯性的数量比值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2、形态继发程度。

指后天已实际发展了多少新形态惯性的比值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40-60%。

3、品质继发程度。

指后天将惯性发展较为精细化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4、循环继发程度。

个体在今生的发展中,产生了多少新循环的惯性比率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40%。

六、诱导性的影响程度。


指个体的潜意识惯性发展里,被催眠波和装置等手段,所加重影响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下分9个小点。

1、心智程序的影响。

指潜意识惯性中,有多少比例,受到心智程序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2、催眠波的影响。

指潜意识惯性中,有多少比例,受到催眠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-90%。

3、催眠植入物的影响。

指潜意识惯性中,有多少比例,受到体内催眠功能植入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、其它功能植入物的影响。

指潜意识惯性中,有多少比例,受到体内其它非催眠功能植入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5、影响的深度。

诱导性手段对潜意识惯性影响的深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6、影响的广度。

诱导性手段对潜意识惯性影响的范围广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-90%。

7、影响的强度。

诱导性手段对潜意识惯性进行强化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8、影响的变异度。

诱导性手段对潜意识惯性产生变异的影响,由一种惯性向另一种惯性进行成功诱导的比例。

这方面常有T组的各种合作方来进行实验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9、诱导手段的统合性。

所有诱导手段对潜意识惯性的影响的整体统一性。

比如:是否有规划,能否形成系统性的诱导链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40-60%。

【第5区检测点完】

反催眠经验 反催眠方法 动态 首页-意识强度

评论

暂无评论内容!
发表

登录 后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