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5-19 反催眠方法 反催眠经验 首页-意识强度
(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元吾氏的博文《意识强度是什么》,简单分享了意识强度的级别。 本文继续分享意识强度中的“意识强度检测点”(=“意识强度练习点”)。 意识强度检测点,大检测点有几百个,小检测点有几万个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元吾氏的博文《意识强度是什么》,简单分享了意识强度的级别。

本文继续分享意识强度中的“意识强度检测点”(=“意识强度练习点”)。

意识强度检测点,大检测点有几百个,小检测点有几万个。

这些检测点是意识强度的专业研究组织从无数亿年(翻译成地球人的虚拟时间概念)的研究中逐渐积累的实验数据。

主要使用意识强度检测仪进行测试,客观性最大化,属人性最小化。

本文分享最常用的大检测点。

为了便于实验和管理,意识强度检测点按照功能种类,分为不同的“功能区”。

以下分享“第1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一】中央区:心智控制区

心智控制:


心智控制=机器人心智控制程序模式(AI机器程序)。

每个种类,都有量化的数值。

该区域数值属于“抗性比率”,都是成对的。

所有检测数值,均显示为“正值”或“反值”的百分比数值。

正值的最高值为100%。

反值的最高值为0%。

*正测与反测:


意识强度检测仪,有“正测”和“反测”两种数据检测模式。

所有的意识强度检测点,均可以“正测”或“反测”,其数值各称为“正值”或“反值”。

这两个数值是完全相反的,检测方式是一样的,只是显示方式相反而已。

公式1:正值=100%-反值%。

公式2:反值=100%-正值%。

*正值与反值:


正值与反值,是客观实验的量化数值。

与人类主观的“好坏”观念没有任何直接关系。

1、自动化程度vs自主化程度(自由意识)


每个人的心智程序比重不一样,比重越高,自动化程度越高,自主化程度越低。 即:机器人vs自由人。

此处:自动化=AI机器程序。自主化=自由意识(freewill)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40-60%(反值)。(相当于:正值的60-40%。)

最高有80%,但是极少数,即80%自动化(机器人)程度,20%自主(自由人)程度。

也是复合体结构中,灵与体的“抗性比率”,或“控制比率”。

关于灵与体的关系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(2)----灵体中“灵+体“》。

2、反应固化程度vs反应变通程度


面对同样的场景或行为,所采取的反应模式、程序。即:机器人vs自由人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60-80%(反值)。(相当于:正值的40-20%。以下同理。)

即60-80%“机器人固化程度”vs相对于20-40%“自由人变通程度”。

3、向外归责程度vs向内反思程度


当发生责任事件,向外归因和向内归因的比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60-80%(反值)。(即60-80%向外归因,20-40%向内归因)。

4、意识分散程度vs意识专注程度


心智模式会让人难以专注,容易产生杂念,分散人的意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60%左右(反值)。

非常专注的做一件事情,比如精细手工艺或者精微手术什么的,都需要至少20%以下。

如果强制控制自己去专注,会产生疲劳。

如果沉浸在宁静的感觉中,会起到静心的效果。

5、思维僵化程度vs思维自由程度


心智思维占个人思维比重。多是机械、固化、盲目的程序。

多来自于传统习俗、社会宣传、舆论导向等。也属于信念系统。

典型程序是:这个想法很正常吧,大家不都是这样吗。

“固定=安心”等洗脑意识和社会洗脑系统也是配套的程序,和宗教系统也配套。

外部洗脑式宣传会不断强化那些模式、程序。

如:物欲主义,也是在T组的引导下创造的,T组给了他们很多灵感。

巨大的虚假世界观都站在一个巨大的显而易见的盲区上面。

如:理论,是假设套假设的程序,把自己套进去。

一些真相,程序不想让你看到,你就看不到、视而不见。

还有几个是人类原始基础设定程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60-80%左右(反值)。

6、劳作认可程度vs享受认可程度


觉得人必须劳动和工作,社会必须不断发展。劳动光荣,享受可耻。

比如:不劳作,就没有安全感、就等于没有责任感之类的程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80-90%(反值)。

7、陌生人敌视程度vs陌生人友好程度


未进行任何了解和接触前的下意识反应,并非针对某个人,而是陌生人这个群体。

源于人类被程序设定成具有二元竞争意识的种族。

陌生人会被认为是会与自己争抢食物和地盘的潜在对手,在深层面是有敌视性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80%以上,几乎人人都有防卫心。

属于是类似下意识的程序化反应,在还没有与对方开始接触的时候,就已经产生的敌视感。

8、性观念绑架度vs性观念自由度


心智模式会创造各种程序观念,以此束缚人类,让性本性难以自由发挥。

性观念越保守的人,内在性欲就越强烈。越保守的地区,内在反抗也越强烈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根据地区不同也不一样,美国30-40%左右,荷兰30%左右,一些保守地区70-80%(反值)。

9、自我不满程度vs自我接纳程度


人类被设定为对自己不满意,投射到对周遭和世界不满意,以此产生改造世界的动力。

对自己不满意产生自卑心,对他人不满意产生控制心,对世界不满意产生欲望心。

心智系统有一套完美的标准程序,对照自己,发现自己永远达不到。

因为个体无法看清自己是什么样子,就会相信心智所讲的你是什么样子,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标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80-90%(反值)。

10、心智翻译扭曲度vs沟通理解还原度


沟通中对方要表达的真实含义,需要通过个体的心智模式才能被个体所理解。

心智模式不同,造成理解力不同,很多意思会被歪曲理解。

用心智去沟通,会很难看到对方的真正本意。

你所听到的,不是对方真讲给你的,而是你的心智翻译给你的,是你的心智告诉你的。所以基本很难达成有效沟通。

如果一个人主观太多,也就是心障和偏见很多,那么很难客观的听到对方在说什么。

如果你发现你听不懂一个人在说什么,那么反而是好事,因为你的心智无法给你翻译,超过了它的词库和程序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70-80%(反值),普遍还是习惯用头脑心智去与人沟通。

理解差异程度在60%以上。只要用头脑去沟通,理解力都比较低。

心智模式就像没有什么智商的样子。

就好像是说,它本身就不具备理解力,是靠那些程序生搬硬靠的。

属于机械算法,机器听音。

所以,经验丰富的人,见多识广的人,理解力就会显得高一点。因为是基于实际经验,而不是机械算法、理论推理等虚拟程序。

11、抗拒死亡程度(求生度)vs死亡接纳程度


机器人的心智模式会告诉你,不能死,一定要活着,好死不如赖活着。

因为身体死了,心智系统也没有了,心智不能让自己消失。

所以不能告诉你:你还有灵魂,灵魂不死。

心智系统自己不想“死”。

心智会编出一堆理由让你不想死,不能放下这个、不能放下那个,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,让你产生死亡恐惧。

灵魂不怕死,怕死的是心智(机器人的心智程序)。

这个好像和对别人的死亡态度是一样的,就是怕亲人死=怕自己死。

无法接受亲人离世=无法接受自己离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80-90%(反值)。

12、性别偏见程度vs性别平等程度


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性别观念,男权或女权,长期难以平衡。

也是人类原始程序设定,不停的在对性别有各种评判,不同时期的评判不同。

不是男权就是女权,较难平衡。

包括同性恋的接纳度,也是和性别有关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60-90%(反值),地区不同开放程度也不同。

社会更加包容开放的,偏见就会少一点。很多同性恋本身对性别的偏见反而更高。

原始设定的程序,灵体手术不太好修改。一是需要很高权限和技术,二是一般好像也不这么改。

母系社会的人,是属于特定时期的实验。

13、他人比较程度vs自我比较程度


也是人类原始特性(原始程序)。

天性就要跟人比,产生攀比心、竞争心、好斗心,促进社会发展。

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优势感和歧视观念。

任何东西都可以让人类玩成“我强他弱”、“我好他坏”、“我对他错”、“我正他邪”。

心智强行制造比较,把很多不可比的东西拿出来比,产生了很多标准。

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很多比较莫名其妙,根本毫无联系。

这个比较,与二元对立有很大关系。

很多对立,都是从比较发展出去的意识程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:90%左右(反值)。

【第1区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5-20 反催眠经验 反催眠方法 首页-意识强度
(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1)中央区:心智控制区》的续篇。 以下分享“第2区”的检测点。 【二】上方区:自主意识区 根据个体投胎计划,程序设定的初始数值。 一般需要缓慢提升。 1、核心能量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1)中央区:心智控制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2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二】上方区:自主意识区

根据个体投胎计划,程序设定的初始数值。

一般需要缓慢提升。

1、核心能量发挥率


指复合体*所携带的能量的发挥率,类似于一个人的体力发挥率。

数值越高,越有力量扭转机器意识。

最高可设定80-90%,最低不能低于40%,根据个体投胎计划设定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-60%(正值。以下不标注者,均为正值)。

*关于复合体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:

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(1)----单重复合体》

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(2)----灵体中的“灵+体”》

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(3)----多重复合体》

2、复合体协作能力


指复合体*团队的合作力,能否顺利处理和协调各种临时状况。

灵体们的合作也需要磨合与成长,也是体验和学习的一环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70%之间。

3、灵活切换能力


指在不同场景或状态中切换的能力,能否同时应对不同场景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30-70%之间。

4、冷静处理能力


在面对较为复杂棘手的情况时,能否排除外在干扰,冷静处理并给出自己的应对方案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30-70%。

5、挫折应激能力


面对挫折来临时的态度和意识状况,能否将挫折成功转化利用。

是从挫折中吸取经验、越挫越勇;还是屡屡失败、愈加消沉、自暴自弃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30-80%。

6、沉迷拔出能力


能否从沉迷某事物中脱离出来,避免或者摆脱成瘾状况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7、他人共情能力


对他人能有多少共情理解。

数值高的,更加善解人意。

数值过高的,在其它状况不平衡时,容易过于感性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40-70%。

8、静心独处能力


能否享受安静独处状态的能力。

换言之:能否暂时放下心智、以更容易向内去思索的能力。

数值低,则会觉得无聊,无法忍受独处,总想做点什么。

很多人一刻也静不下来,独处也不能静心,习惯于向外寻求刺激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80%。

9、自我释放能力


能否暂时放下思想束缚,放纵一下自己、沉浸到可释放压力的场景中。

换言之:能否暂时解脱、与真我一起共舞的能力。

数值高,抗压能力较强,能够通过释放来调整自己的状态。

数值低,则过于拘谨,无法放开自己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80%。

10、独立思维能力


能否不受外界信息影响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。

保持合理怀疑,不轻易下判断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70%。

11、宏观观察能力


能否从大局角度观察事件和场景,并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30-60%。

12、细节觉察能力


能否更为细致的发现某些细节部分,找到问题关键所在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70%。

13、自我修正能力


发现自己的问题后,能否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,并能够觉察意识惯性的持续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70%。

14、直觉感受能力


能否感受到第六感,并且相信和重视自己的直觉,在处理事情和决策中,将直觉也作为重要参考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60%。

15、尊重他人能力


能否看待每个人为平等独立的个体,尊重对方与自己不同的地方,不被偏见所左右,不下主观评判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50%。

16、复合体意愿统一度


日常中,复合体是否经常意愿一致,是否经常有矛盾的意愿出现,矛盾出现时能否迅速协调一致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60%。

17、信息整理能力


能否将庞杂混乱的信息清晰理顺,方便自己查找和阅读。

在头脑中也是一样,是否能形成系统化存储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50-80%。

18、信息过滤能力


能否知道哪些信息和事物是自己不需要、不适合的,先将它们过滤掉,再从剩下的信息和事物中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。

需要凭借对自己的了解度和对目标的理解度来进行过滤。

需要更多了解自身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30-60%。

【第2区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5-21 首页-意识强度 反催眠经验 反催眠方法
(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2)上方区:自主意识区》的续篇。 以下分享“第3区”的检测点。 【三】下方区——神性连接区 第一部分:个体安全感相关 安全感与是否敢于探索未知有关。 安全感越高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2)上方区:自主意识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3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三】下方区——神性连接区

第一部分:个体安全感相关


安全感与是否敢于探索未知有关。

安全感越高,对未知的恐惧感越低,与神性连接越多。

安全感越低,越恐惧未知,与神性连接越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:30-50%(正值。以下不标注者,均为正值)。

下分8个检测点,是安全感的不同来源。

1、家庭安全感


主要是家庭成长环境带来的影响。

在原生家庭的关系中,能否感到舒适和情感支持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50%。

2、社会安全感


在社会上各类交往中,自己的安全感指数。

社会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,包括生存、生活、发展等是否让自己安心,有多少焦虑等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30-60%。

3、人际交往安全感


在社会及团体的人际交往中,是否感到轻松无压力,较少因社交而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70%。

4、亲密关系安全感


在两性关系中的安全感指数。

在两性关系中,是否感到舒适和情感支持,是否能够尊重和信任对方,与对方共同成长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主要在40-60%。

5、金钱物质安全感


包括对金钱、物质财产相关的安全感。

数值越高,对金钱的焦虑感就越少,与金钱的多少无关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主要在20-60%。

6、工作安全感


对工作是否有信心和积极的态度。

数值高,会更加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,并对前景没有忧虑。

数值低,会对自己工作感到担忧,或者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而容易陷入焦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50-60%,也有少部分的40%和70%。

7、生命安全感


包括对自己、他人以及所有生命。

数值越高,越会对自己更有信心,也会真正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。

数值越低,越会对疾病以及意外状况带来的人身安全感到忧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主要在40-60%。

8、生育安全感


是否对孕育新生命怀有自信和热情。

女性普遍会有原始的生育恐惧感和压力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女性大部在20-50%,男性在70-80%。

第二部分:生命支持相关


是否能感受到来自大地母亲的支持。这是肉体生命形式的起始点。

感受越多,内在越有力量,越有自信。

有4个小点。

1、心态稳定性


感受到越多支持,心态就会越加稳定。

反之就会浮躁和急躁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左右。

2、对他人的信任度


与盲目相信别人不同,对他人的信任,源自内在的自信和安全感。

同时也是将生命支持的能量传递给对方,产生积极正向的循环效应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30-60%。

3、乐于助人指数


是否能看到他人的真正需求,在有必要的情况下,提供适合对方的帮助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60%。

4、真实表达的能力


与人沟通中能否真实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
比如:既能由衷赞美别人,也能诚恳提出建议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60%。

第三部分:生命探索相关


对生命越好奇,越会引发相关的探索,就更容易发现生命的真相,给自己带来灵性的成长。

有6个小点。

1、对生命的好奇指数


好奇心永远是动力。对生命越好奇,越会不断的吸引自己去探索更多,也能较少被社会教条所固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60%。

2、对生命的接纳度


是否对生命本身的接纳,感受到生命的脉动。

接纳生命,才会接纳自己、他人和这个世界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60%。

3、对生命的尊重度


生命各有不同,能够尊重彼此,不分高低贵贱,才能够拓宽和加深对生命的探索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50%。

4、对生命的热爱度


是否对生命充满积极、热情和爱。

数值越高,会更爱生活,越能够真正享受生活。

量化数据(正值:最高数值100%):


人类大部分在20-60%。

5、享受生命程度


在接纳和热爱之后,能否做到真正的享受生命。

比享受生活更深一层,能与生命做神性的深层的链接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0%左右。

6、生命合一指数


是否感受到自己就是生命本身,对生命有无限的活力、创造性与爱。

生命是整体的,是伟大的,像一部宏伟的交响乐。

要先找到生命、看到生命,才能去让自己合一。

人类对生命大多视而不见,也感受不到,就很难去谈合一。

绝大多数人类,依然认为动植物以外的事物不是生命。

人类对自己的生命,也常常忽视,不知道如何去感受、去享受,一直在曲解着、扭曲着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10%以下。

第四部分: 神性连接相关


能否与内在的生命和神性建立关系,更深入地探索宇宙和自我的真相。

有6个小点。

1、连接稳定度


在连接中,能否保持连接通道稳定,较少受到主客观干扰因素的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5~45%。

2、连接深度


能否在同一个层面或角度,将问题探索的更深入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5%。

3、多角度探索能力


同一个问题,能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索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4、感知的细微度


能否将问题细化,并在探索中能够发现更多的、具体的、细致的信息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5%。

5、信息辨识力


对连接中获得的信息和知识,能否保持合理怀疑,并能够进行不同方面的验证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0%。

6、权限使用程度


深入探索,可以解锁不同的连接权限,拓宽和提高更多信息接收的渠道。

权限高低,和意识强度相关。

具体使用程度,和个体本身及灵魂计划有关。

该指标指在现有的权限下,实际使用的程度。

相同意识强度的人,权限不一定一样。

总分值相同,各部分的分值可能不同。

权限给你了,能否用上,还要看你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25~35%。

【第3区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5-22 首页-意识强度 反催眠方法 反催眠经验
(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3)下方区:神性连接区》的续篇。 以下分享“第4区”的检测点。 【四】右方区——思维扩展区 分为4个部分。 第一部分:先天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3)下方区:神性连接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4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四】右方区——思维扩展区


分为4个部分。

第一部分:先天自我开发程度。


在先天配置中,个体前世累积的、已经开发和探索到的未知自我意识的深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(正值。以下不标注者,均为正值)。

1、左右脑平衡度。


左右脑的开发程度是否平衡。

左脑过强或者右脑过强,都不利于个体的灵性提升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平衡度50%。

2、左脑开发程度。


左脑相关功能的先天开发程度。

如分析、推理、逻辑、计算能力等等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在60-85%。

3、右脑开发程度。


右脑相关功能的先天开发程度。

如直觉、图像思维等等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30-60%。

4、双脑整合程度。


左右脑在平时使用中的协调整合能力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50-60%。

第二部分:后天自我探索程度。


个体在今世,目前实际已探索到多少未知自我的深度。

此检测点和先天的对应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40-50%。

1、左右脑平衡程度。


左右脑的探索程度是否平衡。

左脑过强或者右脑过强,都不利于个体的灵性提升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0-40%。

2、左脑开发程度。


左脑相关功能的实际开发程度。

如分析、推理、逻辑、计算能力等等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60-80%左右。

3、右脑开发程度。


右脑相关功能的实际开发程度。

如直觉、图像思维等等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0-40%。

4、双脑整合程度。


左右脑在平时使用中的协调整合能力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50-60%。

第三部分:突破先天自我程度


指个体能够超越先天已探索的部分的程度。

1、先天设定可超越的程度


投胎初始设置中,能否超越原有自我探索的程度、到达新高度。

量化数据:(增加值:超过先天100%的部分)


人类大部分设定可突破10-20%。

2、已突破先天的程度。


在实际探索中,是否已经突破了前世累积未达到的新深度。

量化数据:(增加值:超过先天100%的部分)


以上两个值,都算的增加值,如果写成110-120%也可以。

第四部分:综合拓展部分。


属于其它部分,无综合数值。

1、理解事物的能力(智力水平)。


能够通过观察和学习,理解事物的概念和原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2、理解他人的能力。


通过观察、倾听和直觉,能够理解他人的心态和处境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50%。

3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。


能够不受固有观念限制,愿意尝试接触新事物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60%。

4、接纳他人的能力。


在社会交往中,能否消除偏见,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人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30-50%。

5、融入集体的能力。


能否适应和融入各种团体和集体意识中,在集体中既能够保持自我,又能平衡处理与集体的关系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70%。

6、影响他人的能力。


在团体和社会交往中,通过自己的言行,能够慢慢影响周围其他人,得到他人信赖,并可以引领团体走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20-80%。大部分是20-50%,少部分是60-80%。

7、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
能够不受他人角度所限和影响,综合全面地分析事物,也能够发现新的角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60%。

8、高瞻远瞩的能力。


能够不拘泥于眼前事物的现状,能够多角度、多层次和更深远地看待事物和问题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30-60%。

【第4区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5-23 反催眠经验 反催眠方法 动态 首页-意识强度
(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4)右方区:思维扩展区》的续篇。 以下分享“第5区”的检测点。 【五】左方区:旧有惯性区。 分为两大部分: 一、心智惯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4)右方区:思维扩展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5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五】左方区:旧有惯性区。

分为两大部分:

一、心智惯性部分。

二、潜意识惯性部分。

第一部分:心智惯性部分


今生程序设定以及环境影响带来的心智程序中,对自己产生意识惯性的部分。

分为三个小部分:

一、思维惯性。

二、行为反应惯性。

三、情绪反应惯性。

一、思维惯性。


个体在思考过程中的倾向和惯性。

人类的思维模式都和观念有关,总是遵循一些特定的观点和信念。

量化数据:


心智模式对人类思维惯性的影响,普遍在60%左右。

下分6个小点。

1、传统观念的影响。

由国家、民族、地区等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观念,会对个体产生广泛和深远的思维惯性和主观标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概在60-80%。

2、社会舆论的影响。

当前社会下的形势和舆论导向,会创建适应当前社会的新观念、新标准,被个体吸收或归纳到原有思维体系中去,成为新的意识惯性。

其实,是换汤不换药,和传统观念没多大区别,只是更新一部分标准,继续束缚人类而已。

和社会洗脑体系是一体的:让人类以为社会在发展,观念在更新在进步的假象。

这个也是T组*催眠策略之一:之前的标准,人类受不了了,就进行更新,推出新的升级版,宣传这是更科学、更合理、更人性化的标准,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……等等。

在历史上,T组会根据人类新的觉醒趋势,随时更新出“新标准”。

目前,新标准很快就要推出,已经有一些类似的在传播了。

新的整套标准非常棒,听起来十分振奋人心,简直是人类里程碑般的发展。

新标准的升级,目前还没有完全成型,还在逐步完善中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左右。

破解方法:觉察自己把哪些灵性的东西拿去衡量别人、评判别人、绑架别人。

*关于T组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存在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》。

3、学校教育的影响。

学校会宣扬或倡导某些理想化观念和行为规范,提倡学生们去遵守和执行。

大部分学校的教导都会在社会中慢慢淡化,基本上只有20-40%左右的核心内容,能被学生们所真正消化和纳入思想体系中。

其实这样的比例,对于教育洗脑来说,已经足够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20-40%,也有国家差异,发达国家40%左右。

发达国家注重素质教育,学生被灌输的标准和理念很多。

4、家庭环境的影响。

家庭的成长环境,父母或者养育者的个性和观念,都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60%。

5、人生新阶段的变化影响。

个体在成长过程中,会有一些人生的新阶段,如工作、结婚、生子、养老等等,心态也会产生变化,会自动搜集新的标准和程序来武装自己。

这些标准大部分都不是更新的,而是额外增加的,会给个体心态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压力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影响在60%左右。

6、个体突发转折事件的影响。

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突发的一些意外挫折,造成人生较大的转折事件,给个体心态造成一定冲击,也会影响先前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。

转折之后,个体会抛弃一部分旧有观念,去寻求一些适合自己状况的新观念,进行补充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在40%左右。

二、行为反应惯性。


个体遇到事件时,受心智程序所影响的惯性行为反应。

这种是个体从自己的观念体系出发,认为自己应当如何应对事件,基本上较为理性,是属于从自己角度看起来正确的应对方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在60-80%。

下分4个小点。

1、常规事件反应模式

是人类普遍会遇到的,个体已有思想准备和应对方式的一些普遍典型的常规事件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左右。

2、意外事件反应模式

指个体遇到的非常规事件或意外事件,自己需要重新思考,该如何对事件作出反应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左右。

3、创新型反应模式。

指个体在原有观念不变的情况下,为了自身利益,而去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。

产生新的应对方式后,个体会感觉自己像是改变了,变得更加成熟。

这种模式很具有迷惑性,其实也是换汤不换药。

这个也是T组催眠策略之一:把人类的关注点,放在通过不同的“行为模式”,去达成自己的目的。

这方面的洗脑文章非常多,教导人们用各种技巧和手段,来维护自己固有的观念,达成相应的目的。

这个催眠策略是尽量覆盖多角度,从多角度围攻的模式。

这种催眠模式也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影响:让人们以为自己突破了固化观念,发展了创新,其实只是学习了更多自我催眠的方法和技巧,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。

也像一个人整天换新衣服,却不洗澡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在40%左右。

4、绝望型反应模式。

指个体遇到某些事件,无法采取任何主动的应对措施来改变状况,只能被动接受,在绝望状态下采取的反应行为。

该反应和心智模式相关,也是属于个体观念系统中的,认为在此情况下,自己应该如何做。

例如:患绝症,一些人的观念会认为,这时候应该享受生活。

另一些人的观念会认为,这时候应该继续医治,死马当活马医。

还有一些的观念会认为,这时候要报复社会...等等。

其它情况也有很多,比如离别、破产、打官司或者环境影响等等。

事件越重大,头脑心智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小。

不那么严重的时候,个体多半还会采取头脑处理模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概在30-60%。

三、情绪反应惯性


指个体在事件中认为自己应该有的正当情绪。

比如:有人说自己坏话,自己就应该愤怒。有人要离开,自己应该不舍。看到别人受苦,自己应该难受等等。

人的情绪,有时候也会被心智操控,确实产生了自己认为应该有的情绪。

主要原理是靠头脑去识别、判定事件的性质,来激发自身相应的情绪模式。

例如:将一件事情识别为是对自己的冒犯,那么自己就会愤怒。

人类很多情绪,都是受这种头脑虚假识别所带来的。

这种也是属于催眠策略之一。

有一些在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
比如:会有很多文章不停的教你,对方的这种行为的真实含义是什么,是在暗示什么,是在表达什么。一些行为你没有意识到,其实你被冒犯了,被越界了等等,个体看到后会感觉恍然大悟。其实,不说的话,自己也丝毫没有察觉。

现在甚至连一个表情,一个词语,你都被告知真实含义都是对方不爱理你等等。

这是一种有效的催眠策略,一种灌输方式,并且随着时代变化在不断更新升级。

(这里面大有文章。有兴趣的人,可以专门做一个研究课题。)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在60-80%。

下分8个小点。

1、愤怒模式。

最常见的模式,人类的愤怒情绪多半都由心智程序所引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在80%左右。

2、内疚、自责模式。

传统观念和社会标准中,已经让人们把一些特定事件识别为自己应该自责和内疚的,都是自己的错。

当发生一些事件而个体未能处理得当,便会引发内疚和自责的情绪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左右。

3、嫉妒模式。

由于比较,自己无法达到社会平均标准,对达标或者高于社会标准的个体,会产生敌视感。

这种情绪构成很复杂,但激发却很简单。是情绪操控中常用的手段之一。

该情绪属于容易陷进去,不容易拔出来。

并且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于个体中,持续对人造成影响。

类似定时炸弹,是引发连锁负面情绪很好用的导火线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、羞愧模式。

在一些场合中认为自己表现不当,让人感到尴尬和困窘,会让自己难以忘怀,感觉丢人。

这种情绪会降低自信心,造成人际关系的问题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5、恐惧、害怕模式。

受一些观念所影响,认为某些场景应该是很让人害怕的,所以自己会预先产生恐惧的心理。

比如怕黑、怕鬼、怕人借钱等等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60%。

6、焦虑、担忧模式。

受社会环境影响,人为制造不安全感的概念,让人为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和担忧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%。

7、自卑、悲观模式。

对人事物的看法较为消极,多数和自卑有关,对自我评价较低。

人类基本都有感到自卑的地方。因为人无完人,这一点也是心智容易控制的地方。

控制模式:不断去通过各种比较,来强化个体的“弱点”,让人不自信,觉得自己不行,以此打击个体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自卑对人类的影响很大。大多数人都看起来开朗自信,其实自卑感都藏在心里,不表露于人,自己也尽量去逃避。

数值在80%左右的,就已经可以明显影响到自己的整体心态,给生活带来阻碍。

8、自负、傲慢模式。

与自卑属于一对数值,互相同时影响个体。

当个体自卑的时候就想通过自负去进行心态调节。

属于两个极端,让人无法达成真正的平衡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%。

比自卑数值稍高。因为人们急于想摆脱自卑,便会不停的制造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比较,来抬高自己,去鄙视别人。

第二大部分、潜意识惯性部分


分为六个小部分:

一、流动性方面。

二、延展性方面。

三、分化性方面。

四、原发保留程度。

五、继发程度。

六、诱导性的影响程度。

一、流动性方面。


潜意识惯性流动性慢的话,代表该惯性较为固化。

流动快,说明比较灵活一些。

如果百分百的话,代表没有任何阻碍,可随意切换,属于没有任何相关的惯性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20-60%。

下分9个小点。

1、思想惯性流动性。

个体从一种思想形态切换到另一种的速度。

切换快,代表思维较为灵活。

慢的话,代表该个体较为思想固执,不太会变通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2、情绪惯性流动性。

数值高的话,情绪调节能力强,可适应各种压力环境。

数值低的话,就较难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,容易长期受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3、惯性阈限流动性

惯性阈限值较为灵活的,人会比较灵活变通,适应各种情况;

如果较为死板,代表该人过于坚守自己的原则,较难针对形势做一些调整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、惯性核心流动性。

指个体一些较为核心惯性的变化程度。

流动性高,不会固执己见,能接受不同的观点思想;

数值低,则相当保守,无法接受新理念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5、单一惯性流动性。

指个体在保有一种惯性的同时,对该惯性相关的观念和情绪等的流动性。

流动性强,代表该惯性具有伸缩性,可大可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40-60%。

6、多惯性组合流动性。

指个体根据当下的不同情况,自动对相关的惯性倾向进行不同的组合,来应对各种状况。

这些组合灵活多变,表现多种多样,也是人类性格复杂多变的因素之一。

(这里面复杂多变。有兴趣的人,可以专门做一个研究课题。)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7、浅层惯性流动性。

指较为直接影响个体的、浅层意识惯性的流动性,对性格表现也有较明显的影响。

与复合体深度无关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30-60%。

8、中层惯性流动性。

潜意识惯性中,间接影响个体的部分,也是浅层意识惯性的一部分来源。

是个体较为深入的一些性格的来源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20-50%。

9、深层惯性流动性,

指个体潜意识惯性中,最深层不易察觉的部分,属于较为根源的部分。

对个体的影响深厚,也是浅层意识惯性和中层意识惯性的来源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10-20%。

二、延展性方面。


指单一潜意识惯性能够扩展到多大范围。

延展性越强,该惯性对个体的影响就越突出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40-60%。

下分6个小点。

1、延展稳定性。

指该惯性在延展过程中,保持强度和倾向不变的程度。

很多惯性,在延展中还是会发生一些变化。

数值高,代表该人极其单一古板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20-50%。

2、延展范围性。

指该惯性可扩展覆盖到多大范围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3、延展灵活性。

指该惯性在不同方面表现的程度。

根据不同方面的延展度不同,进行灵活组合搭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30-60%。

4、延展深度性。

不同惯性的影响深度不同,也就是在浅中深三层中的比例不同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60-80%。

5、延展细化性。

指该惯性对个体的影响较为细致的程度,在很多具体细节层面都会影响个体倾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普遍30-80%。

6、延展差异性。

不同惯性的延展范围的差异程度。

人类在某些惯性中有广泛的延展共性,在一些个别的惯性中,又表现出不同人的差异。

(该检测点如果细化,还能再分十几个小点。有兴趣的人,可以专门做一个研究课题。)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三、分化性方面。


指单一潜意识惯性会继续细分化出不同的小惯性,在不同方面影响个体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%。

下分6个小点。

1、分化稳定性。

大惯性中分化出来的不同的小惯性,是否较稳定地继承大惯性中的某些意识特点,较少有变异的情况发生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2、分化细致性。

指该惯性根据细化程度,可分成多少小的惯性。

修行者在一定阶段,觉察层面较为精细,惯性自动分化的也更加细致,在更多灵性方面影响修行者。

这个也是很多修行的人看起来比普通人限制更多的原因之一。

心智系统常常结合这一点,对个体进行配合控制,加强惯性。

(有兴趣的人,这个也可以细化研究。)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3、分化弱化性。

指分出来的小惯性在不同层面的影响中,部分会发生自然弱化,甚至消失。

大部分是被别的惯性所替代,也有少数情况是被个体意识所清除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20-30%,小惯性会因自然发展而逐渐弱化。

4、分化组合性。

指分化出来的小惯性们,会根据大惯性的特点,来进行一些与之配合的组合搭配,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惯性流程。

某种层面上,也可以说是大惯性在实际显现中的不同影响方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%。

5、分化流动性。

指小惯性团部分会流动到离大惯性较远的层面,自然发展,部分可脱离原有大惯性,融入其他大惯性,或者与其他周边的小惯性形成新的大惯性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20-60%。

6、分化柔和性。

分化的小惯性团,彼此衔接较为柔和自然,会增加隐蔽性,让个体较难觉察。

数值很高的个体,会觉得该惯性组合让自己感到舒适。

分化更加自然隐蔽,也是催眠大趋势之一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40-60%。

四、原发保留程度


是指个体先天已形成的潜意识惯性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下分4个小点。

1、数量原发程度。

指个体先天原有潜意识惯性的数量有多少被完整保存下来,没有被调整修改的。

有一部分会被重新设计或者修改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2、形态原发程度。

指先天惯性的形态被保留下来的程度。

有些会被重新设计,有些会被催眠波影响而变形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3、品质原发程度。

指先天惯性的精细度、细节度有多少被保留下来。

保留度较低的惯性,则较为粗狂,不够精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、循环原发程度。

一些潜意识惯性,会因为一些因果循环的原因,被重新使用。

该数值是指:今生先天惯性中,有多少是由于需要循环的原因而被保留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五、继发程度。


指个体实际对惯性进行后天发展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下分4个小点。

1、数量继发程度。

指个体后天新发展起来的新惯性的数量比值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2、形态继发程度。

指后天已实际发展了多少新形态惯性的比值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40-60%。

3、品质继发程度。

指后天将惯性发展较为精细化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4、循环继发程度。

个体在今生的发展中,产生了多少新循环的惯性比率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40%。

六、诱导性的影响程度。


指个体的潜意识惯性发展里,被催眠波和装置等手段,所加重影响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下分9个小点。

1、心智程序的影响。

指潜意识惯性中,有多少比例,受到心智程序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2、催眠波的影响。

指潜意识惯性中,有多少比例,受到催眠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-90%。

3、催眠植入物的影响。

指潜意识惯性中,有多少比例,受到体内催眠功能植入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、其它功能植入物的影响。

指潜意识惯性中,有多少比例,受到体内其它非催眠功能植入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-60%。

5、影响的深度。

诱导性手段对潜意识惯性影响的深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60-80%。

6、影响的广度。

诱导性手段对潜意识惯性影响的范围广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80-90%。

7、影响的强度。

诱导性手段对潜意识惯性进行强化的程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8、影响的变异度。

诱导性手段对潜意识惯性产生变异的影响,由一种惯性向另一种惯性进行成功诱导的比例。

这方面常有T组的各种合作方来进行实验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9、诱导手段的统合性。

所有诱导手段对潜意识惯性的影响的整体统一性。

比如:是否有规划,能否形成系统性的诱导链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40-60%。

【第5区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6-09 反催眠经验 反催眠方法 动态 首页-意识强度
(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5)左方区:旧有惯性区》的续篇。 以下分享“第6区”的检测点。 【六】左上区 :神经联络区 人体(肉体)的某些机能,与灵体*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5)左方区:旧有惯性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6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六】左上区 :神经联络区

人体(肉体)的某些机能,与灵体*的一些衔接和相互作用。

包括:人体机能向上的传送+灵体机能向下的传送。是一个双向的过程。

人类的神经系统,负责这个传递工作。

*关于肉体和灵体的关系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(1)----单重复合体》。

有3大部分:

第1部分:视觉神经部分。

第2部分:听觉神经部分。

第3部分:植物神经部分。

第1部分:视觉神经部分


视觉神经部分,是通过人体的视觉成像系统,把接收到的图像向上传输。

其中的过程,产生一定的扭曲和变形,并非完全客观的成像。

综合量化数据(扭曲变形度):


人类平均50~60%。

有3小部分:

  • 图像采集部分。
  • 视觉传输部分。
  • 视觉回忆部分。

一、图像采集部分


综合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70%。

有6个小点。

1.对目前画面关注点的数量:

个体在目前看到的景象中,所注意到的部分的百分比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2.视觉关注的重点倾向:

个体对眼前看到的景象,根据自身关注倾向的不同,有不同的最为关注的重点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3.被忽视的部分:

个体在看眼前成像的时候,有些部分会看不到(被忽视),这些部分会导致成像信息的部分细节缺失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4.在无意识状态下所接收到的信息比例:

当个体没有带任何主观意念去观看的时候,反而是最为客观的,所接受的信息也是更客观和更全面。

但这些一般都保存在潜意识中,对于表意识没有多少深刻的影响,因为这个时候表意识没有多少注意力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20%。

5.主要的关注点对其它部分的影响程度:

个体对最主要部分的关注,会影响到对其它部分的关注度,以及对其它部分的观察程度。

其它部分,会因为个体对主要部分的关注,而发生一些失真情况。

举例:当个体在观看森林的时候,主要关注点是一颗茂密的大树,那么个体就会感觉整片森林也是很茂盛的。

反过来:如果个体关注点是一颗干枯的树木,那么个体会觉得整片森林并不是那么健康和茂盛。

总的来说,就是个体的关注点会影响到个体对整体的视觉感受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6.视觉画面受主观信念影响的程度:

个体所看到的画面,会因为个体的信念系统的不同认知,而受到的主观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70%。

二、视觉传输的部分


有4个小点。

1.对非重点关注成像的上传比例:

个体对看到景象的不太关注部分,在脑海里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,这种印象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,能收集到多少信息进行上传,每个人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5%。

2.对非重点关注成像的上传真实度:

个体对非重点关注的部分,上传中会有一些主观上的变形,所以要检测个体上传的真实度有多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3.图像向上传输的损耗度:

个体在传输图像过程中,每向上传输一层,都会有一些变化和失真的情况,这个传输损耗度有个体差异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0%。

4.传送中被外力篡改的比例:

个体在向上传送图像中,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外力影响和篡改。

外力篡改,包括催眠波、催眠装置的影响,以及一些视觉、听觉的其它外力的影响。

比如:在观看视觉信息的时候,同时接收的听觉信息所带来的影响,以及相邻的视觉信息带来的交叉影响。

举例:

1)听觉的影响:

比如你看到一片森林,突然你听到一些鸟发出欢快的叫声,或者听到一些欢快的音乐,这时候给视觉图像带来的影响,就是森林的颜色会更加鲜明亮丽。
如果你听到一些阴森恐怖的音乐,森林的画面视觉就会变得暗淡一些。

 

2)相邻视觉影响:比如你低头看到一张恐怖的图片,然后抬头看森林,你的视角会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(跟听到恐怖音乐效果是一样的)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三、视觉回忆的部分:


不同场合的回忆中,视觉画面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。

有4个小点。

1.情绪对视觉回忆的影响:

个体在不同的情绪下,对同样场景进行回忆时,画面所产生不同的失真度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5~45%。

2.思维认知对视觉回忆的影响:

跟主观信念带来的影响是一个意思,个体在不同思维状态下,所回忆的图像也会收到不同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8%。

3.无意识图像所占的比例:

个体在回忆画面的时候,会突然想起来被忽略的一些细节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25~35%。

4.由时间所带来的画面失真程度:

随着时间的流逝,个体关注的点会逐渐淡化,对主要关注的部分也会发生一些变形。

因此,记忆系统,包括灵体的记忆系统,都是处于变化中的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是时刻都在流动的。

任何东西,当你回忆起来的时候,都会发生变化,而且处于一种不停在变的状态中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5%。

第2部分:听觉神经部分


有4小部分:

  • 声音采集部分。
  • 声音传送部分。
  • 声音储存部分。
  • 声音回忆部分。

一、声音采集部分


有8个小点。

1.声音关注点的数量:

当个体听到一段声波的时候,会根据自己的倾向,所关注的部分的数量比例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2.听觉关注的重点倾向:

当个体听到一段声波的时候,有一个最为关注的地方,这种倾向的程度是多少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5%。

3.视觉信息对听觉信息带来的影响:

个体当前所接收的视觉信息,会对听到的声音识别,所产生的影响,

举例:如果视觉看到很欢快的画面,那么个体就很难听到或者不会听到一些不舒服的声音,包括一些普通的声音,也会转化成比这种较积极乐观的倾向。

声波说明:声波分为4个组成部分,分别是“波长、振幅、波形、畸变”。每个部分都会对传输的过程产生影响,对波的形态产生变化,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4.声波中被模糊处理的部分:

在听到的声音中,有些部分,会因为个体的大脑听不太懂,或者听不太清楚,最终被模糊处理。

有些个体能意识到,有些则意识不到,以为自己听清了或听懂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5~55%。

5.完全忽略的部分:

个体完全没有听到的部分。

人体听觉机制,会有短暂的空白期,这个具有规律性,但个体的规律不太一样。

主要是在听一段之后,会自动停一下,在这段时间,声音就会听不到了。

这个,可以通过训练,来延缓暂停的频率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28%。

6.信念系统所带来的听觉盲点的比例:

个体相信什么,想听到什么,就会听到什么。

这个,是由个体的信念系统所选择的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5%。

7.语言系统的转换所带来的失真影响:

掌握不同语言类型的个体,对每种语言的识别,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27%。

8.个体主观意图的影响:

个体当下的意图和目的,对声音识别有很大的影响。

不同的目的,所听到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7%。

二、声音传送部分


有3个小点。

1、信念系统的影响:

声波在传递过程中,受到的信念系统的影响,而发生的变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55%。

2、潜意识倾向的影响:

声波在传递过程中,受到的潜意识倾向的影响,而发生的变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8%。

3、主观预设的影响:

声波在传递过程中,受到个体主观目的和预设的影响,而发生的变化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55%。

三、声音存储部分


声音的存储,较为特殊,需要转换形式进行存储。

转换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变形,也会增加其他的元素,从而导致进一步的失真。

综合量化数据(失真率):


人类平均50~60%。

有2个小点。

1.因为方式转换带来的失真程度:

纯粹的由转换带来的失真率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5%。

2.存储中带来的主观预设的因素:

因为主观的原因,在存储中会添加一些主观的元素,导致进一步失真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70%。

四、声音回忆部分


个体在回忆声音过程中,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,而产生失真。

综合量化数据(失真率):

人类平均45%。

有3个小点。

1、情绪的影响:

在进行声音相关的回忆时,个体所处的主观情绪,会对声音记忆产生变形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2、受到时间流逝所带来的遗忘的影响:

由于时间的流逝,而带来的失真程度。

保留下来的,多为“残存的部分记忆+主观倾向”的组合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5%。

3、由新的不同的主观目的所带来的影响:

每次回忆,由于主观目的不同,回忆出的内容,都有不同倾向的变形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55%。

第3部分:植物神经部分


植物神经是属于潜意识支配和控制的一套神经系统。

在这个过程中,负责潜意识的部分,会受到各种的干扰和影响。

主要有以下的影响因素。

有4小部分。

  • 物质层面的影响。
  • 外界刺激的影响。
  • 区域与整体的影响。
  • 与其它神经系统的关系。

一、物质层面的影响


个体受到物质层面的影响比较大,可高达75%。

综合量化数据(失真率):

人类平均55%

有3个小点。

1.兴奋与平静的相互作用

个体在接收信息的时候,在两种不同状态下,所接收信息的变形差异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5%。

2.流动与顺畅程度的影响

个体接收信息的流动程度和波动性,所带来的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8%。

3.交叉与渗透的影响

分为3层:

1-左旋感应;

2-右旋感应;

3-中央感应。

以上的三层感应,是双涡旋的增流机制的向上应用。产生相互交叉、相互渗透的影响。

这些影响会带来一系列的碰撞反应,这些反应会给机体带来一系列的化学变化,从而影响机体内部的运动过程。

这个也叫做左旋和右旋组成的双涡旋原理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。

二、外界刺激的影响


是由内外信息粒子的同频共振,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影响。

综合量化数据(影响率):


人类平均25~35%。

有3个小点。

1、粒子的运动方向所带来的影响

同样方向的运动,会引发舒适的感受。

不同方向的运动,会带来不适感。

长期这种不同方向的运动,会带来机体功能的混乱,从而引发疾病。

不同方向的运动,包括直线方向和旋转方向。

直线方向,多数演变为急性的疾病。

旋转方向,多数引发慢性的疾病。

如果是多层旋转性的,层数越多,疾病就越复杂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0%。

2、粒子的震动频率所带来的不同影响

影响会让个体产生急速的应激反应,这些反应会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。

一些疾病的类似症状,其实是这种短暂的应激反应。如果不仔细识别的话,很容易就以为自己生病了。

人在这种状态下,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。

这方面,也和人体潜能的激发,有一定的关系。

在实验中,可以模拟外部结构的震动频率,来引发机体内的同频共振,从而达到实验的效果。

比如:声音频率的影响,是其中的一种。这种影响,有很多可值得研究的地方。

举例:一些催眠性质的音乐,可以通过引起机体内部的运动,给个体带来错觉,给个体的判断也会带来混淆。

这个影响,也被广泛应用于催眠轮回系统*的社会洗脑中。

当个体遇到相应的场景,就会产生对应的机体内部反应,从而对这种倾向起到加强的作用。

这个,也是循环控制的一个过程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*关于催眠轮回系统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(第5版)》。

3、由粒子聚集作用所产生的影响

一些同频的信息粒子,因为相吸而聚集在一起,对机体可能会产生一些障碍性的影响。

这个影响分为隐性和显性。

隐性:就是长期潜伏在人体内的,没有发挥作用的。但这种情况会被系统记录下来,转化成隐形基因,可以在后代中得到表达。

显性:就是造成明显的机体性障碍,也是常说的能量堵塞。

因为可被聚集起来的信息粒子,通常活性较弱,所以通常表现为负性。

而正向性的信息粒子,因为活性较强,而不宜互相吸引聚集。

在实验研究中,聚集起来的负面粒子,可通过激光照射,而引发分离效应。

该方向可以作为医学上的前沿研究。

主要研究重点,在于不同种类的粒子,对应不同频率的激光类型。

其次,就是技术上的可操作性。

还有一个重点,是检验和识别该聚集粒子的类型。这个部分,可以结合灵性。

所以,灵性和高科技的结合,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5~45%。

三、区域与整体的影响


机体内部的不同区域,对整体都有不同的影响。

这个被影响的客体是指人体,影响的主体是信息。即信息对人体的影响,

综合量化数据(影响率):

人类平均55%。

有2个小点。

1、反应流的触发与扩散

反应流的触发数量,与机体活力相关。

触动的越多,会让机体扩散更迅速,机体的循环性能会得到加强,运转也会更加的流畅,人体也更加健康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。

增加和激活触发,有以下几点:

  • 增强敏感性:可通过平静的觉察或者冥想来达到。
  • 通过某些特殊的活动来引发:这些活动比较具有个体特征,需要个体来自行探索。就是当个体投入某项活动中,对该活动产生热情的时候,会激活相应的触发点。
  • 通过药物方式:此种方式会关闭其它的一些触发点而作为代偿,所以较有风险。
2、整体平稳与区域损坏

某个区域的损伤与整体的相关联性,对整体的平稳性带来的影响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5%。

有以下6点:

  1. 局部神经链的断裂对整体的影响
    其中有3组主要神经链。这3组神经链如果有损伤,可以互为代偿。如果神经链全部断裂,会引发机体80%以上的机能停止和瘫痪。
  2. 局部功能对整体带来的影响
    某些局部功能遭受损伤的时候,其它较为强势的区域,可通过加强供能,以达到整体性的平稳。 个体局部损伤在30%以下的时候,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平衡。 超过30%,个体会感觉到不适,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症状。 一般来说10%以内可以称为健康,30%以下是亚健康,30%以上是非健康状态。
  3. 区域连带作用对整体的影响
    一般来说,某些区域产生损伤的时候,整体系统会根据情况,将其隔离,以防止损伤进行扩散。 但某些变异机制,会破坏这种隔离,产生连锁反应,引发更大的破坏。 未来的医学,可以通过研究这种破坏隔离反应的原理,来研究出反破坏的技术,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作用。
  4. 区域损伤的累积对整体的影响
    某些区域的累积损伤,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。
    这种情况下,可以通过切割和置换来进行医治。
  5. 复合体传导带来的影响
    这种通常和先天体质有关。某些较弱区域,可以追溯到复合体,来查找原因。
  6. 家族遗传机制的影响
    某些区域,涉及到家族遗传相关的方面。可从家族业力历史,来查找相关的原因。

四、与其它神经系统的关系


植物神经对其它神经系统的影响。

综合量化数据(影响率):


人类平均65%。

有2个小点。

1、与感觉神经系统的关系

是既有影响、又具有独立性的关系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8%。

2、与运动神经系统的关系

植物神经的活跃,可以带动运动神经的发展。通过训练,可以锻炼个体的某些技能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50%。

【第6区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6-13 首页-意识强度 动态 反催眠方法 反催眠经验
(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6)左上区:神经联络区》的续篇。 以下分享“第7区”的检测点。 【七】左下区:神性交换区 第一部分:聚能贮存部分 贮存在体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6)左上区:神经联络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7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七】左下区:神性交换区

第一部分:聚能贮存部分


贮存在体内的能量,有两条管道,以双肾为能量中心,配合中脉完成能量的循环。

双肾,是能量贮存中心,也是中脉运行的护卫官。

中脉运行分18个主要穴位/脉轮。

中脉的运行程度,代表了这个人的健康程度和防御力。

中脉的完全畅通,需要穴位的畅通。

每个穴位的畅通,代表了不同的含义。

以下的量化数据,均与“畅通度”有关。

海底轮:


1穴位(耻骨位置):

位置:在耻骨位置。

功能:与生存的安全感相关。

这种不安全感,是迫使人类不停的去工作和发展的原因之一.

所以,人类需要平衡影响安全感的种种元素,目前主要是追求金钱和权利。

此穴位的畅通度代表安全感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20~30%。

个体检测数据样本举例:马云60%,比尔盖茨70%。

2穴位(1穴后3厘米):

位置:在第1个穴位往后大概3~4厘米的位置。

功能:主要吸收大地的能量(营养),给身体带来养分。

这个穴位畅通的话,个体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(自己想要什么),不太容易迷茫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40~50%。

3穴位(会阴):

位置:会阴穴。

功能:能量循环的出口。

畅通的话,会很有行动力,精力旺盛,不容易疲劳。

也是代表性能量的很重要的一个穴位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40~60%。国家不同、性别不同,也有不少差异。

4穴位(1穴对应):

位置:和第1穴位相对应。

功能:和创伤承受力有关。

通畅的话,对失败和创伤有很高的承受力,能从中得到成长,不会那么脆弱、一蹶不振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40~60%。

脐轮:


(之后的穴位都是在人体的正中)

5穴位(肚脐下):

位置:肚脐下面的穴位。

功能:生殖系统的编程(机器人AI编程)。

编程程度,代表人类个体受编程的影响有多少。

此穴位的量化数据,是受编程的影响程度。

量化数据(受编程影响度):


人类大部分60~80%。

6穴位(肚脐上):

位置:肚脐上面的穴位。

功能:生命的自主程度。

这个越强的话,突破机器人编程的能力就越强。

量化数据(突破编程能力):


人类平均30%左右。

太阳轮:


7穴位(胃部中央):

位置:胃部正中央的位置。两侧有两个辅助点。

功能:主要存储情绪。

会向旁边的两个辅助点进行辐射,通过这两个点,循环到人体的各个方面。

这个能量点畅通的话,人体代谢比较强,不容易积压负面的情绪。

人类的压抑情绪,还是挺普遍的。

此数据是该点的畅通指数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20~30%。

心轮:


8穴位(膻中穴):

位置:膻中穴。

功能:主情感的抒发。

通畅的话,在情感表达方面更为轻松。

傲娇,跟这个穴位的·淤堵有关。

膻中穴的四周,有好几个小穴位,它会往周围的小穴位散发被积压的情绪。

根据小穴位不同的接收程度和流动情况,人会有不同的表现。

比如有些是沉默寡言,有些是傲娇,有些是竭嘶底里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40~60%。

人类最大的意识漏洞在心轮,也就是情绪。这个穴位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表现,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。

喉轮:


9穴位(喉轮心轮之间):

位置:喉轮和心轮之间。

功能:批判性思维的编程。

受这个编程影响越多,批判性的思维就越重。

量化数据(受编程影响度):


人类大部分60~80%。

10穴位(喉轮):

位置:喉轮/喉咙部位。

功能:和理性思维有关。

畅通的话,个体会更客观的表达,会有更理性的思考。

情绪和情感的压抑,会影响表达,会影响思维方式,变得更加主观。

当个体有情绪的时候,需要让其疏散和释放,这样才能让个体更加理性的表达。

情绪的积压,就像被多菱镜反射一样:不停的折射,会给个体带来思想和表达的扭曲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40~60%。

11穴位(咽喉):

位置:在咽喉的位置。

功能:跟表达的抑制有关。

这种抑制基本上跟心智模式有关,个体真正想表达的东西,会在表达之前,经过心智过滤,考虑如何表达会更适合当下的情况,会做如何表达的最终选择。

较畅通的话,个体的表达就更完整和通畅。

不畅通的话,个体会被心智模式的影响,导致压抑和变形。

检测指标是心智模式影响的程度,

量化数据(受心智模式影响程度,或不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60~80%。

头部:


12穴位(人中):

位置:人中穴。

功能:跟隐藏能量的激发有关,代表个体蕴藏的潜力。

激发能量有两种方式:循环式累积激发、线性流动激发。

能量在不同部位的流动和碰撞,引发不同的组合效应,可以开发不同的人体功能。

检测指标是穴位的畅通程度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10~20%(多数为催眠系统*压制了人类的潜力)。

*关于催眠系统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》。

13穴位:(鼻尖)

位置:鼻尖位置。

功能:主要与灵魂的意愿有关。

畅通的话,就代表个体目前的道路,是灵魂真正的意愿,灵魂的自主性也会越来越强。

检测指标是穴位的畅通程度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60~80%。

14穴位(鼻梁尾端):

位置:鼻梁末端的位置,两眼之间。

功能:和DNA演化目标有关,也与精神控制有关。

基因进化的目标有可能被操控,从而能达到一种精神控制。这种情况多半有相应的植入物来配合。如:屏蔽真正的进化目标,而制造虚假的进化目标。

这个穴位容易受催眠波*的影响,给个体带来一些不稳定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30~60%。

强化的方式:可以多进行深呼吸。

*关于催眠波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》。

15穴位:(额头中央)

位置:额头中央的位置。

功能:与他人的一些意念交流有关,更多是潜意识层面的意志沟通和信息交流。

对外界信息的一些处理,在睡梦中会得到自动整合。

如果该位置比较通畅的话,个体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度和整合度就会更高,思维也会更通畅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40~60%。

16穴位:(百会)

位置:百会穴。

功能:跟宇宙信息和能量的接收有关。

这个位置畅通的话,不容易受物质幻像的影响,精神世界更丰富,更有灵性层面的追求,也会更有创新精神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40~60%。

头顶上方:


17穴位(头上15厘米):

位置:头顶上面10~15厘米的位置。

功能:类似信息交换器的功能。

宇宙信息先到达这里,通过交换和转化,转化成个体可识别的方式,再传给个体。

个体的意愿,也是通过它进行交换和转化,再传到到宇宙中。

这个点顺畅的话,信息的交流会更顺畅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平均30%左右。

18穴位(头上30厘米):

位置:头顶往上30厘米的位置。

功能:跟意识的关注度有关,也是自由意识的参与程度。

关注度越强,自由意识的参与度越高,更有利于个体的灵性成长,灵魂的自主程度也会更高。

这个指标,人类的个体差异比较大。

量化数据(畅通度):


人类大部分在30~60%。

第二部分:粒子运动部分


指多维空间中,与人体运转相关的信息粒子运转情况。

多维空间的信息粒子,会根据个体的思想和情绪,发生相应的变化。

主要有以下3种变化:

1、粒子的聚合度:


聚合度越强,个体的意念就会更加明确和清晰,不会稀里糊涂的。

这个跟智商也有一定的关系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~60%。

2、粒子的发散度:


发散度越强,个体的思维更加灵活,不会陷入在原先的思维当中,不容易产生固化,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40%左右。

3、粒子的流动顺畅度:


顺畅度越高,个体各方面更加平衡,思想、意愿和情感更加平衡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分30~60%。

以上这三个点都可以细分为很多小点,如思想、意愿、情感......等。

因为信息粒子无处不在的,会根据个体的任何念头来形成自己的形态,元吾氏答疑中提到的那本书《思想形态》*跟这个有关。

*关于《思想形态》,请参考1901年英国出版的《Thought-forms》,作者Annie Besant和C.W. Leadbeater。

第三部分:与地球的能量回流部分


个体的能量循环与地球的能量循环,互相影响的关系。

1、回流的深度:


地球的能量层次,也是一种复合的形式。

不同个体的能量,流转到地球的深度都不一样,最深是到地心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30%左右。

2、回流的速度:


速度越快,代表能量的运行越顺畅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40~60%。

3、回流的完整度:


在能量的循环上,能量流动到一些地方,没有穿过,而是跳过去了,这样会造成能量的循环不完整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60%左右。

第四部分:神性的落地部分


是指神性的能量,有多少在生活中显化出来,达到真正的落地和实用。

1、落地的程度:


是指个体神性的能量,显化在物质层面和肉体层面的程度。

这个具体有很多层面的显化,可以继续细分很多小点,值得大家研究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大部10~30%。

2、落地的持续度:


是指个体神性部分,落地后的持续程度。

一些人的某些神性,落地后会慢慢断掉。

因为一些个体会满足于一部分已经落地的神性,从而停滞不前。

这也是个体成长很重要的方式。

量化数据:


人类平均20%左右。

【第7区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6-18 反催眠经验 反催眠方法 动态 首页-意识强度
(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7)左下区:神性交换区》的续篇。 以下分享“第8区”的检测点。 【八】右上区:灵性结构区 自体灵性结构呈波浪形。 内在分两层区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7)左下区:神性交换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8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八】右上区:灵性结构区

自体灵性结构呈波浪形。

内在分两层区域:底层区域和上层区域。

底层区域是T组*重点研究的部分。

T组在这个区域的检测点有很多,但实用上实际只选取一部分。

这种选择是按照当前的形势来定,并非是一成不变的。

目前更新的大概有十来个点位。

*关于T组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》。

第一层区域:底层区域


量化数据(信息传输率):


人类普遍大部20~40%。

一、小型螺旋对流结构


结构公式:x=bn²t。

有3个结构。

1、树形拓扑结构

此结构呈树形拓扑状,延伸出两条支线,连接相对应的星型拓扑结构。

这种连接容易被操控,造成无法正确连接。

其原因有3点:

  1. 始端的状态混乱:能量纠缠在一起,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传送。
  2. 传送不完整:在路径当中制造和搭建虚假的通过条件,造成信息传送不完整。
  3. 在接收端制造路径误导:造成连接错位。

以上3种情况是最为常见的。

量化数据(点位通过率,或信息传输率):


人类普遍20~40%。

2、星型拓扑结构

此结构呈星型拓扑状,核心部分接收信息后,向四周传输,维持该结构的平衡与稳定。

该结构与更深的机构联结,在向自身深层部分传递的过程中,如有干扰,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。有较大干扰时,甚至会造成部分层面的循环和卡顿,以至于传到更深层结构的信息所剩寥寥无几。

这个部分的关键,在于信息传递的路径。

路径错位会引发迷宫效应。

修复该结构的要点,是要重新调整信息的路径顺序。(也是一个研究重点。)

量化数据(信息传输率):


人类普遍20~30%。

3、珠线型拓扑结构

此结构呈珠线性拓扑状,结构非常长,每一个小部分组成波浪形的形状,各部分之间有节点相连。
这些珠线上的相连节点小圆珠,像灯泡一样。灯泡的发光度,代表能量顺利通过的比重。
每个小部分,都汇结在大的节点当中。

每种类型的灯泡,有自己特定接收的信息。
灰暗的灯泡,代表该信息没有传输到位,或者只传递了部分。
可根据灯泡的亮度不同,进行判断。

所以,该点位的数值,代表该灯泡亮度的比率。

量化数据(灯泡亮度比,或信息传输率):


人类普遍20~30%。

二、环线形双并行结构


结构公式:y=xmt²。

有2个并行结构。

1、瞬结型网状结构

此结构相当于底层的防护网,遇到能量冲突对流,会发生作用。
此作用机制,比较单一死板,不太适合目前很多干扰的情况。

此结构属于旧式系统的一部分,不能很好适应当前的新情况,作用机制需要更新换代。

该结构目前被T组做过手脚,导致无法智能升级。

清除该结构的干扰,并进行升级,是一个研究重点。

目前对该情况有3种破解对策:

  1. 通过高层授权直接修改程序:这一条较难达成。
  2. 研发破除T组干扰的装置:但是需要先全面掌握该结构的情况,目前相应的研究还不足。全面了解之后,可以研发相应的破解装置和程序,这样可以重新激活智能升级系统。
  3. 利用间谍获取T组相关技术的情报,来进行装置功效转换或者拆除:该技术保密程度较高,不易通过普通间谍获取,需要更高级别和权限的间谍。

量化数据(作用效果值):


人类普遍5~10%。

2、主导型拖压式结构

此结构由6层芯片组成,每层芯片存储不同频率的信息。

芯片的组成结构较为灵活自由,如环形,线形和串形。

结构特点:不停穿梭游走,接收和传递信息,运动时可有瞬间幻影的效果。

此结构因为其幻影特性,较难被捕捉,T组正大力研究捕捉该结构。

(目前对该结构掌握的资料较少,正在寻找直接参与研发的人员。)

该点的数值不便于直接检测,只能通过该结构在接触两端时,进行间接检测。

检测数值是指该结构所携带的正确信息的比率。

量化数据(正确信息比率):


人类大部10~50%。

第二层区域:上层区域

1.金字塔结构


有5种模式构成,上1下4,整体呈金字塔型结构,从中间能分成4个部分,呈层级递进的关系,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轴线连接。
这个轴线是七彩流动的,每个部分对应不同的流动方式。

第一部分由模式1和2构成

此中轴的流动方式为断线型流动。
此部分性能极不稳定,依赖多条底层传送线。

目前,该传送线大部分被T组操控,因此严重影响了该部分的稳定程度。
操控方式为:把原有的传送线,替换为操控方的传送线。
该手段比较隐蔽,不容易被察觉,导致人类该部位普遍受损严重。

(通过获取源传送线的扭矩传送力度,即可仿制该传送线,计算扭矩传送力度有一个公式。
目前已计算出8条传送线的数值,被操控的有十几条,主要相关参数很难获取。
其中一个最难测量的叫镊度值,此数值测量法:相应的粒子运行一步,需要连续测量两步。
但是在那一步中会发生很多变化,引发很多变量值,变量可多达十几种,造成测量困难。)

目前的破解方法:通过另外3个部分的调整,来带动这个部分的提升。

量化数据(平均流动稳定性):


人类普遍15~20%。

第二部分由模式2和3构成

此心轴的运动方式为螺旋形。
这个螺旋形下到第二部分成为雾状,转变为离散结构,与该部分原有的形状结合,帮助扩张横膜阻力,进行抗压测试。
阻力两端对接时,发生碰撞火花,产生可被个体利用的动力因子。

该碰撞机制可产生3种动力因子:

  1. 转移目标型:对个体增加用来临时转换的动力因子。当确定临时转换目标时,该动力因子可以帮助精准调整目标定位。调整完该动力因子,可继续保存,留下次再用。
  2. 促进区域联合型:在不同区域间互动,达到联合的作用的动力因子。互动的方式为:通过旋转让自身的能量留在其它区域,并将该区域的能量进行携带,再返回原有的区域
  3. 助力运动型:帮助其它信息粒子运行的动力因子,并保证整体信息粒子的运行能够稳定有序。

第二部分,对整体机构的稳定,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其稳定性不易被破坏,是较为机械运作的部分。

量化数据(稳定性):


人类普遍50~60%。

第三部分由模式3和4构成

此心轴的能量方式为垂直线性,呈S状流动。

此部分的流动,可起到清理净化的作用,可吸收并过滤掉其它部分所产生的杂质。
该部位的识别装置,受到干扰会产生清理异常。
目前的异常,主要受第一部分的影响。

该部分的功能紊乱,也会对机体造成一些影响。

主要表现为:

  1. 反应空白:个体对某些状况不知如何反应,产生无法识别,导致无法给出反应结果。
  2. 思维错位:个体在考虑A的时候,会自动考虑B,无法辨别A与B的区别。
  3. 反馈错位:个体对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反馈结论,造成错位。

这3点可以独立发生,也可以延续递进地发生。

量化数据(平均稳定性):


人类平均40%左右。

第四部分由模式4和1构成

此心轴的流动装置为方形结构。

此部分汇集前3个部分的所有数据,传递给下一个结构。

该部分会进行最后的识别过滤,会过滤掉无效的信息,有一小部分继续参与循环。

该部分的运行较为稳定。

量化数据(稳定性):


人类普遍60~70%。

2. 底盘结构


此结构接收来自金字塔结构的数据,通过不同的算法机制进行分流,然后输送到个体。
底盘中间的形状,类似五角星。

这个信息分流机制,与几个因素有关:

  1. 按基本属性分流:类似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这些基本元素,按照自然规律来分流。
  2. 受个体倾向影响。
  3. 受个体意图影响。

这种分流本身,是按自然规律来分的。
当受到主观影响,就会造成一些分流的混乱。

量化数据(分流稳定性):


人类普遍40~50%。

【第8区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6-19 首页-意识强度 动态 反催眠方法 反催眠经验
2018-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8)右上区:灵性结构区》的续篇。 以下分享“第9区”的检测点。 【九】右下区:模块交换区 第1部分:模块建立部分 人体信息模...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是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8)右上区:灵性结构区》的续篇。

以下分享“第9区”的检测点。

【九】右下区:模块交换区

第1部分:模块建立部分


人体信息模块(或意识模块)的建立,有一个控制程序,叫YCCB。
此程序用来控制分层、分功能地建立相应的信息模块区域。

此程序通过以下2种方式,来完成整体运作。

第一种:螺旋感应模块结构


第一种,是在底层以螺旋感应的方式,来调整信息模块区域的结构。包括信息模块的折叠、扭转等其它变形机制。

有5种调整方式。

1、波形扭转概率的稳定性

是指波形结构在通过区域信息模块时,发生一定概率的扭转现象。
正常的扭转,可让机体更好的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。

波形的正常扭转,可显化为个体不同的反应方式。
检测数值指正常扭转的稳定性,数值越高代表越稳定。

量化数据(正常扭转的稳定性):

人类平均60~70%。

2、层次间的交融度

是指不同区域信息模块之间相似的部分,会产生交互相融的现象。

此部分对个体不同机能的协调性,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(主要影响的机能,还可以再细分。)

检测数值指正常交融的稳定性。

量化数据(正常交融的稳定性):

人类平均50~60%。

3、模块区域断层程度

信息模块运行有正常损耗,系统会及时修补和更新受损的信息模块。

如果受到干扰,受损部分会卡住,导致无法被过滤。这样就无法完成更新,慢慢会出现断层现象。

干扰,主要是导致受损部位的剥落机制异常,该部位会收到反向信号,从而产生拮抗效应。

需要屏蔽反向信号,机制才会恢复正常。
反向信号主要来自干扰渗透技术。

断层数的增加,会影响意识信号的传输,使得个体自由意识的影响减弱,更容易被操控。

检测数值指断层程度。

量化数据(断层程度):

人类平均40~50%。

4、模块运动的同步性

信息模块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做整体性的运动,整体运行基本会做到同步有序。

不同步的信息模块区域,容易产生受损联动,会导致产生新的受损因素。

因此,信息模块修复也是较为重要的部分,也是个体提升的重要参照指标。

该数值高的话,个体发展更稳健有序。

量化数据(同步性):

人类平均30~40%。

5、模块发展的联动性

信息模块会随着运动,而得到自身的发展。

信息模块在发展过程中,会由于自身的原始力而引发削弱效应,会导致模块自动下降层级,模块的波动也会产生机能异常。

联动性,体现在模块间的合作。

模块合作机制,是根据国际通用规则来进行,该规则由人体规则委员会来制定。

该委员会总共颁布了18项规则和章程,构成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。

量化数据(联动性):

人类普遍50~60%。

第二种:直线折叠模块结构

第二种,是以直线折叠的方式,来建立信息模块结构。

有8种建立方式。

1、月牙形感应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月牙形,沿着蝴蝶形曲线螺旋状上升,末端分叉为5个端口,与矩形磁力结构对接,通过上层结构纽带,传送到下一个模式结构中。

功能:在周围神经系统发挥作用,捕获游离信息粒子,为建立感应新形态而输送能量。

此模式运转良好的话,个体的感应机能会更稳定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2、垂直形连接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垂直形、离散型结构。

功能:向外扩散信息粒子,通过调整扭矩,可对扩散的量度和角度进行调控。

从更高的角度来看:通过这种扩散方式,进行信息模块间的对接,能对接的范围很广,包容性也很强,从某些层面来说可以做很多事情。
开发和利用这些结构,可以进行一些有目的性的游戏操作。
(目前该层面研究较少,今后可能会增加相关研究。)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3、倒椎滴漏形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倒椎形、滴漏型结构。

功能:有3层渗透结构:

第1层的功能是过滤:将一些较大的杂质粒子或者粒子团排除在外。

 

第2层的功能是转化:将过滤进来的杂质粒子进行打散和重组。

 

第3层的功能是精微化:转变为个体可以吸收的新粒子。

 

整个结构类似于杂质粒子的回收和转换的功能。
该结构的功能可以很好地保持个体机能的循环运行。

 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~60%。

4、翻滚波浪形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有几种不同的翻滚波浪形态,根据不同的反应模式进行形态的调整,整体呈链条形。

功能:反应模式有3种:

第1种:继承演化型:螺旋式翻滚。在翻滚中接纳并吸收由外界触发而产生的信息粒子,进行发酵并演化。

第2种:对抗排斥型:闭合型翻滚。在翻滚中撞击其它信息粒子,对机体相关运行起到较为稳定的保护作用,所以是机体必不可少的核心功能之一。

第3种:互助交换型:触角回转式翻滚。在翻滚中接收外界信息的同时,把自体信息传递出去,并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相应的其他部位,同时也从其它部位中获取其它的信息,从而进行这种交换互动的循环。

3种形态互相配合、呼应并合作,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。

该模式与人体的自然和谐的发展有关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~50%。

5、半月递进型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半月形,递进结构。

功能:此模块有5层递进结构,是神经元等微小单位的大本营,在这里制造和重组品种繁多的微小单元,并进行调配,输送到不同的地方。

第1层:根据需要来制造不同的微小单位。

第2层:根据功能进行分类存储。

第3层:根据需求进行调配组合。

第4层:根据所需进行对外输送。

第5层:回收和调整以便再次利用。

此模块有双层基底,可以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进行,机体中充满了流动的原始密物质。

该物质是生命机体重要的基础构成元素,是机体能动性的来源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70%左右。

6、竖条状风铃排S形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竖条状的,风铃,一排一排的,S型。

功能:竖条状的风铃相当于信息的触发器,是信息的点性触发系统,属于信息焦点属性的捕捉和处理。
当原始信息粒子以独立粒子形式穿过模块时,触发器会自动对其进行捕捉,然后通过分析,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,之后再重新调配和组合,变成一种螺旋状波的形式进行信息传导。

但是,这个过程会对原始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和变形。
因此,在模块的末端,会有一个还原系统,把波形的信息恢复到原始信息粒子的状态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-50%。

7、三角形串行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由很多一样大的平面三角形,以上下重叠的方式进行纵向排列和延伸,每个三角形的间隙距离和三角形边长比例为1:5。

功能:三角形相当于信息触发器,是信息的线性触发系统,属于信息的纵向关联属性的捕捉和处理。
当信息粒子穿过模块时,模块整体通过蠕动对信息进行过滤,把杂质粒子分离出来,然后信息粒子被重新分配,并形成相对稳定和有序的状态。
但是,这个过程会对原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和变形。
因此,在模块的末端,会有一个还原系统,把波形的信息恢复到原始的粒子状态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60%。

8、无底金字塔型射线模块结构的建立

结构:金字塔,里面有射线,上下左右沿着三角形,金字塔底部是空的,不是三角形,而是五角或六角形。

功能:信息粒子从金字塔顶尖进入,往下延伸传递。此过程中,信息粒子的内部排列会被拉长和放大。
此过程还具有信息解密和修改功能。
这个功能可以通过集体意识对个体进行整合,联合起来对信息进行收集、放大、解密和修改,起到个体和整体的互相促进。
此功能属于对信息进行解剖,深入信息内部结构,进行分析和处理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第2部分:不同模块间互动部分


此部分有4种互动区域。

第一种:珊瑚状互动区域


此区域有数条神经节通道,连接各区域信息模块。

此区域有5种互动类型。

1、虫节状多层次交替型互动类型

这种互动方式最为广泛,是大规模频繁的数据交互,是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形式。
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,可以保证人体大部分的功能正常运行。

该点位的数值,代表该互动模式的畅通程度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2、蝶状循环互动类型

此互动模式为一端模块同时产生两股粒子波,进行循环交替互动。
该粒子波在运动过程中,会产生各种交替组合型的转化反应,属于高级互动功能。
该模块的交互,也会起到平衡作用,有利于底层交互机制的建立。
不同模块间,通过该互动模式,可达成不同数据间的跨层级处理,对于积累新型数据以及更上一层的互动做好基础准备。
该互动模式有B级抗干扰机制,保障数据跨层级转换的顺利进行。

该数据一般比较稳定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80%左右。

3、桥式节梯型互动类型

此互动模式,对于模块间信息数据的微小失衡的调整,可起到广泛和积极的作用。
这种积极性,体现在可有一定的容错率,模块间数据结合融合性更高,排斥性反应较小,可帮助提升整体效率。
研究此结构的微调机制,可模拟该机制,制造相应的装置,可达到调整更大失衡数据的目的,同时也可研发更多的智能调整程序。
此结构有较强的伸缩性,对于后天调整进化,有很大的潜力发掘空间。

具体量化数值:包括稳定性和调整率等不同部分的数值。目前是按照一个整体数值来检测的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4、几何型嵌套式互动类型

此互动方式,常用于密码型数据类型的传送,在互动中同时进行解码和二次加密,以保证传输的安全和稳定。
密码型数据,本身性质不稳定,数据易发生变化,需要通过加密来保持稳定性。

此互动方式,是通过多层嵌套结构,进行瞬间解密,以达到互动的目的。同时进行二次加密,以完成数据回流。

此互动方式的研究,对于信息保密型传输,有实用价值。

T组在此处的研究,主要是破解和监控。但破解极其困难,因为加密方式是千变万化、毫无规律的。
T组的研究,主要是监控瞬间解密的过程,试图在解密和二次加密之间制造间隙,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。

根据观察,这两种行为像是同一种形式,解密的过程即等同于二次加密的过程,难以分辨间隙。
但是,可以从传送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流动速度,来判断信息的频率类型。

可以研究如何更多地利用这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送,用该原理来建立自己人之间的信息互动空间。

该点位的检测数值,代表该互动方式的使用率。人类普遍有更大的利用空间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~60%。

5、内核型扩展式互动类型

此类型主要用于低端附属配件类型的数据传输。
该类型可完成大量附属结构数据的传送,也是一种基础保障性的传送。

该结构在传送过程中,可能掺杂一些颗粒状杂质,对后续部分造成一定负担,影响整个机体的流动效率。

杂质可分为:
1)自体产生的杂质;
2)外部输送的杂质。

T组通过后者的方式,来达到干扰和影响的目的。该手段较为常用,可以有效地降低机体的工作效率。

该结构因为自身精密度不高,较难在传送中防止杂质混入。一般情况下,需要等信息到达模块内部后,再进行清除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~60%,外部杂质率占到40%左右。

第二种:沟壑型互动区域


此区域的互动和交流机制比较复杂,有很多交叉和互相影响的部分。
该区域有一条主干支持,整体类似树状。
这种结构的优势,在于互动紧密、性质稳定,很难受到影响。
该区域伸出多条支线,与其它模块连接。
其本身有智能功能,能向外发出信号。
信号发送的深度和广度,取决于该信号的频率。

可以通过捕获这些频率,检测出机体受影响的部分。

此区域有8种互动结构。

1、叠片状互动结构

结构:叠片状。

功能:在互动过程中,可分散行动。这种方式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,可使彼此间的离解产生引导效应。
这种离解可发生在多项区域内,由不同的嵌套结构,将其固定在某种特定的频率和轨道中,通过递进传导机制和发挥热能作用,产生气化反应,对于目前的研究能起到补充作用。
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需要扭动和旋转的行为。这种扭动和旋转的形式,可有效的将其过程达到更高的优化水平。

该点位的数值,是指该结构的发挥作用的百分比,属于可开发的潜力。

如果达到80~90%属于比较好的水平,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2、散射状针型互动结构

结构:散射状、针型。

功能:很多信息模块的研究,都依赖于该结构所提供的一些服务,广泛存在于该区域中。

这个结构是可以重点开发和利用的,有很大部分可以作为后备力量的存储和准备。

该数值包括开发程度和后备力量的准备程度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开发程度在30~40%,后备程度在10~20%。

3、水滴状流动性互动结构

结构:水滴状、流动型。

功能:特点是适应性很强。
从研究角度来说不是特别重要,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显著,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它能够辅助其它结构的顺利运转。虽然数量很多,但功能较为简单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70~80%。

4、两点旋转型互动结构

结构:两点,旋转型互动。

功能:数量不多,属于特殊作用的结构。

在4种情况下发挥作用:

第一种:是以隔离的方式,解开某些缠绕型信息。

第二种:是在蝶型环抱结构中,起到缓冲的作用。

第三种:是在两种结构之间,起到吸引和分离的中介作用。

第四种:是聚在一起旋转,能起到帮助其它结构运行的加速作用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~70%。

5、针叶式串行互动结构

结构:针叶式,串行互动。

有3种运行形态:

第一种:针叶按某种规律摆动,

第二种:整串做整体自旋,

第三种:串型可缩成球型。

功能: 在此区域内主要是巡航作用,针叶可做不同频率的摆动,以吸附不同种类的微小信息粒子单位,达到运输和调节的作用。

研究其摆动频率与吸附单位之间的关系,可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,对于接收、改造和制作信息都有很大的帮助。

(也是针对T组,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)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~60%。

6、水帘型互动结构

结构:均匀分布在沟壑型区域的内壁中,但是是独立的互动结构。

功能:可感应其它互动结构发出的不同信息。
水帘有6-7层,可连接不同的维度,通过感应和收集所经过的信息,进行不同维度间的传输和互动。
该结构可以穿越沟壑内壁,连接不同方位的其它维度。
同时可以连接其它维度的沟壑内信息,进行交换和互动。
该结构有多种延伸方式,可随沟壑的生长而延伸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-60%。

7、水漫型互动结构

结构:信息源如同液体般进入沟壑结构,顺着沟壑的形状延伸出去,并形成一个水位深度,整体像一个封闭的水库。

功能:当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信息进入,导致水平面上升,并形成对沟壑结构的压力(像洪水期的堤坝),导致原有的沟壑结构无法运转大量进入的水源,会自动横向扩展。
这种情况类似于个体在合一的状态下,频率扩展比较深的时候,因为短时间内要处理大量信息,超出承受的压力,导致身体会感觉特别的难受,甚至会出现恶心想吐的情况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保证正常的运转,沟壑结构会根据水源的压力大小而产生变化:
沟壑深度不变,但横向面积会相应扩展,水源被及时引流,水位下降,对沟壑造成的压力也随之降低,并恢复到正常的运作水平。
此结构,与上一个结构的区别,在于沟壑的扩展性。

此结构能感应其它互动结构发出的信息,并连接到不同的维度。
当出现短时间内信息激增的情况下,能相应地把信息的多维度联动性,进行延伸和拓展,同时也可以进行压力测试。
这个功能可以联合多个个体的资源:
如果某个个体的资源处理能力不够用,可以联合其他个体的沟壑结构,形成一个共享整体,从而增大这个信息源的共享处理能力。
有点像电脑系统里面,内存共享的原理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40%。

8、飞剑型互动结构

结构:也可以叫瀑布性互动结构。

功能:让信息源形成一个具有冲击力的头部结构,对沟壑机构进行冲击。
能加快信息互动的速度,形成信息的流动性冲击,使沟壑结构在冲击下发生变化,沟壑结构连接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高。
但因为信息互动的加速,也同时提高了信息控制的难度,处理不当会出现信息的损失和变形,是一个优缺点并存的结构。
所以,最终的互动质量,取决于冲击力控制的精度和平衡度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20-30%。

9、整体螺旋型互动结构

结构:跟针叶串行互动结构有类似的地方,相同点都是具有巡航的作用,不同点是整体运动的形态。
不同点:当意识流进入这个互动结构,会变成螺旋型的运行形态(非天然),外观类似于加长版的意大利螺丝面。

功能:起到运输和调节的作用,对信息流起到加速吸收的作用,对意识流的导向起到辅助的作用,把不同的信息源在短时间内进行分类,导向到所指定的区域,起到更快更合理的衔接。
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,对信息的接收和改造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跟针叶互动结构一样,对相关研究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-60%。

第三种:大丽花互动区域


此区域有3种互动结构。

1、曲线描边型互动结构

结构:曲线、沿着花边像描线一样运动。

功能:先从信息的外围轮廓进行扫描,得出初步的整体情况。然后从外围逐层往中心位置以螺旋式深入,达到扫描、分析、分类、拓展的目的。
其互动顺序是属于从外至内,属于宏观为主的互动。有点像蜘蛛结网的原理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70-80%。

2、花心放射自旋球型互动结构

结构:球形、从花心放射出来、同时自旋运动。

功能:先从信息中心出发,把信息的中心部分和外围整体部分进行关联性的连接,然后通过互动和系统运转,达到扫描、分析、分类、拓展的目的。
其互动顺序是从内至外,属于宏观和微观同步的互动。也有点像静电球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3、花心放射螺旋型互动结构

结构:从花心放射状射线、螺旋形旋转运动。

功能:以信息中心位置出发,从细微的角度,进行信息互动延伸。
相对上面两种互动,此互动更细微,深度更深,属于微观为主的互动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第四种:传音筒互动区域


此区域有4种互动结构。

1、单线螺旋状互动结构

结构:单线、沿着传音筒螺旋运动。

功能:对信息流进行放大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2、点状能量聚散互动结构

结构:点状能量、反复地散发、聚集、散发、聚集式的运动。

功能:通过散发和聚集,来检测信息流的密度为主,并进行分类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-60%。

3、多线直线互动结构

结构:多线、沿着传音筒直线运动。

功能:把信息通过半盲性的方式延展出去,与其它的信息源进行碰撞,过程中对得到的反射信号进行检测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40-50%。

4、中轴线椭圆泡泡互动结构

结构:沿着中轴线的椭圆型泡泡,可变形,或椭或圆、或长或鼓,有时像橄榄球。

功能:进入信息粒子泡泡的内部,沿着中轴线进行互动,检测信息内部衔接的数值。
整体来说,是对信息源内部所有的衔接和所有数据进行扫描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60%。

第3部分:模块基底部分


此基底结构有3种区域。

第一种:基底结构的搭建区域


结构:沿着其它结构的边缘进行自然搭建,没有固定形态。

功能:快速搭建,对信息的整体布局和内容,有一个整体的了解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50-60%。

第二种:基底结构的运行区域


此区域有2种运行方式。

1、网状节点运行方式

结构:网状,把一些节点相连。网本身是运行通道和运行方式。

功能:快速搭建,对信息的整体布局和内容,有一个整体的了解。

量化数据:人类普遍60-70%。

2、弧线连接运行方式

结构:弧线连接节点的运行方式。

功能:进行点对点的连接,弧线会绕过一些区域进行非逻辑性的连接,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60%。

第三种:基底结构的防护区域


结构:各个节点相互垂直延伸,连接在一起,组成防护网。每个节点像一个一个小吸盘连接在一起。

功能:对信息各方面的储存进行分类和保护,避免内部和外部信息之间的干扰。

量化数据:人类平均70%。

【第9区检测点完】

【后记】


以上第1-9区的两百多个意识强度检测点,是粗分的大检测点。
意识强度级,就是所有检测点的综合值。

意识强度检测点,更具体地从多角度检测个体的合一本源、认知幻相的深度。
所以,意识强度检测点,也可以用来作为意识强度练习点。

对意识强度的具体内容理解的越深,越有助于拓展意识强度。
对具体内容的练习效益,主要是靠平时的日常化。
换言之:24/7/365。

以上两百多个具体内容,练习程度和效益足够的话,个体的意识强度可以拓展到9-13级,达到真正觉醒=脱离催眠轮回。

(细分的小检测点,有几万个,对觉醒脱离轮回,目前没有必要,只适合做研究。)

【意识强度检测点完】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06-20 动态 反催眠方法 反催眠经验
(2019年3月17日记录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意识强度检测点=练习点。 意识强度检测点/练习点,可以实实在在地把“吾日百省吾身”进行24/7/365的具体化和量化,避免传统修炼的通病:空洞、自淫。 定期...

(2019年3月17日记录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意识强度检测点=练习点。

意识强度检测点/练习点,可以实实在在地把“吾日百省吾身”进行24/7/365的具体化和量化,避免传统修炼的通病:空洞、自淫。

定期或不定期检测,可以检查自己的意识强度的实际拓展情况。

以下提供一个意识强度检测点的抽样检测数据样本。

原始数据格式是Excel文档,可点击本文最下面的链接下载。

A)检测概况:


检测范围:第1-9区。

检测点数:265个。

检测日期:

  1. 第1-5区:20190317。
  2. 第6-9区:20190316。

数据公开版本:大众版、第三版。

B)被检测者概况:


被检测者编号 当月意识强度综合值 当日检测点准确率
实验者01号 11.5 97%
实验者02号 8.8 96%
实验者03号 7.8 94%
实验者04号 6.4 97%
实验者11号 8.6 95%
实验者12号 5 95%
实验者13号 8 96%
实验者14号 7.9 94%
实验者15号 8.2 96%

C)检测数值说明:


  1. 所有检测数值,均为检测日的平均值,数值单位为百分比%。
  2. 红色数字,是检测当时浮动范围比较大的数值。
  3. 反值的数格均有颜色标注。

D)检测数据样本下载(Excel数据文档):

<意识强度检测点(大众版):抽样检测数据样本20190317>

Enjoy!游戏快乐!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0-12-30 DNA破解 反催眠方法 首页-复合体结构
(2019年第三版大众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众所周知,人的机器肉体中有一种叫做DNA的东西。 data/attachment/forum/2020/12/img_256-4.png 如上图所示,目前人类对肉...

(2019年第三版大众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众所周知,人的机器肉体中有一种叫做DNA的东西。

如上图所示,目前人类对肉体DNA已经有了一些研究,不赘述。以下重点描述目前人类尚未研究的部分。

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中,也有DNA。

从肉体、到第1-9灵体、到灵串,都有DNA。

灵核不一定有DNA,因人而异。

DNA并不是人体机器结构的原始基本组成,而是一种被后期植入的特殊装置。

换言之,DNA是一种“植入物”。

DNA的原始性质,是机器身体玩具的一种“游戏外挂”。

其目的是用来对机器身体功能追加一些限制,调节机器身体功能的阈值参数,增加游戏的难度,使游戏变得更有挑战性。

一、DNA历史概况


1)诞生历史


本物质宇宙群诞生前很早,在非物质宇宙群,某灵魂团队(创造本物质宇宙群的组织),就开始了DNA模板的研发。

其初衷,是研究纯灵魂在一定权限限制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能力极限,以及探索各种极限的可能性,玩各种的极限游戏,以及为了各权限平衡所创造的模板系统。

DNA的原始模板经历了很多代的发展,有很多不同类型游戏技术团队相继参与过研发、升级和修改。

早期,DNA曾设计到4条螺旋,经过发展取消了1条,后来剩下3条。

再到后来,被1组(一个催眠战略组织,是催眠运营组织T组的上家)利用,专门往限制性的游戏方向进行研发,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。

(关于T组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(第5版)》。)

2)影响范围


目前DNA的影响范围在其它宇宙也有,植入的范围涉及到身体和灵魂。

身体,是指所有的机器身体。在一定程度上,DNA被当作机器身体的特殊模板(机器身体本身还有更基础的模板)。

没有被植入DNA的机器身体,则没有这种特殊模板的限制,可以更自由地发展。

纯灵魂,也可植入DNA,作为一种“意识模板”。

DNA植入纯灵魂,会有一个意识强度的阈值限制,需要纯灵魂在意识强度13级或以下。如果高于这个意识强度数值,则无法植入DNA。

(关于意识强度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意识强度是什么(第四版)》。)

3)三螺旋结构


目前,人类能观察到的实体DNA是双螺旋,实际上还有一条虚拟的螺旋存在,整体外观就是三螺旋。

第三条虚拟螺旋与其余两条螺旋连接,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,把3条螺旋连接在一起。

三角形结构里面含有函数值变化公式程序,其主要功能是加密、枢纽、调整和数据缓冲。

第三条螺旋,主要是对第一和第二条螺旋的加密和管理,以及属性设置,包括加密变量函数、变量阈值、解密和运作公式、基因变量、波形转换等,还有通过非物质层面对DNA权限的设置。

如果研究DNA只能看到双螺旋,不能看到三螺旋,那么要解密就非常困难。

从更高的层面去看这个螺旋,有点像泡泡的外观。第三条螺旋像一个大泡泡,把两个泡泡(双螺旋)包裹在里面。(如图)

4)感应机制


DNA的基础架构方面,有一个感应机制:同类和不同类的DNA结构,通过这个感应机制,可以让不同个体的DNA之间相互交换信息。

这个感应机制,可以通过一些预设的程序进行运作,以方便通过外部的一些干扰,进行信息的篡改和变动,甚至结构的改变。

所以到后期,因为不同DNA之间的互相交叉影响,导致发展出五花八门的变化,甚至产生混乱,如突变,变异等情况。

通过对DNA数据的修改,可以正面地影响DNA,也可以暗中篡改DNA,类似于病毒一样。

1组和T组可以通过一个个体的DNA来传染给其他个体的DNA,达到对集体DNA的影响和修改的效果。

DNA对这种修改也有一个保护机制,来抑制传染。比如:把变异的信息封锁。此类封锁,在物质层面则表现为无法繁殖。

但这个感应机制的防传染保护机制,本身也有程序漏洞。因此,有一些团队针对这些漏洞和问题,在进行反传染研究。

1组和T组通过这种方式,一直在对DNA进行传染性催眠的游戏操作,也有悠久的历史了。

二、DNA整体结构


1)整体功能


整体功能:限制性植入物。通过植入固定化和模式化程序模板,限制个体自由意志,增加游戏难度和挑战性。DNA模板比催眠装置更智能化、更批量、更基础。

植入方式:DNA模板是从根本上进行内部静态修改。(催眠装置属于外部动态修改。)

签约方式:催眠装置是定制的,非自愿性占30%。DNA是配套的比较隐蔽的嵌入,非自愿性占40%。自由意志反抗比例更高。

催眠性主导团体:催眠性的植入DNA,目前主导团体有3-4个:T组、1组、S组、以及一个隐蔽的星盟(研究和技术支持)。这几个团体大约主导整个催眠市场的60%占有率。

非催眠主导团体:有7-8个:有大有小的星盟,有的与T组合作,有的独立,有的是从1组分离出去的。这几个团体大约占整个市场的40%。

植入DNA个体总数:大约占宇宙中有形个体玩具总数的2%。

催眠个体总数:大约占宇宙中有形个体玩具总数的0.7-0.8%。

2)整体结构


整体结构:一排排DNA整体像球体,DNA分布在球体外层,彼此有线条相互连接,排列12对,序列1-12。

序列号越小,连线越少。序列号越大,连线越多。

12对分为4组,代表4个层面的权限和关系。

第1组与其它组的连线最少,第4组与其它组的连线最多。

每组内,各对DNA相互连接。

中轴:像脊椎,贯穿球心,中轴有很多连线链接DNA。

DNA信息通过中轴加密加工,传输到其它DNA。

DNA之间直接链接(五颜六色)+通过中轴链接(灰色单色)。中轴两头形成闭环,球形由中轴两头形成。

球体能量供应由中轴提供,像大苹果的中轴两头放射。

信息传输通过中轴信息加密传输,形成能量中心的模型。

DNA之间的直接信息流比较缓慢,通过中轴的间接信息流比较快速。

抗衡能量比:间接信息流、直接信息流,两者速度相互抗衡,一个变慢时另一个变快。

意识强度14级时,直接信息流速度比100%,间接信息流速度比0%(无能量)。

意识强度越低,间接信息流越高。

意识强度1级时,直接信息流速度比0%,间接信息流速度比接近100%。

意识强度1级以下:

  • 1-0级是无限接近0级的状态。
  • 目前没有绝对0级的实验数据,属于无法做到的0级或18级。
  • 接近0级的状态是所有意识粒子运动或震动接近静止。

T组催眠的最低实验数据在0.5-0.7级之间,个体在沉睡过程中的梦境更慢、粒子运动更慢,催眠难度几何倍数增长。

比邻星系的案例:离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系的二十来个行星中,有一半被催眠,意识强度被催眠到最低0.8-0.9级,主要是由S组操作运营的。(S组是从T组独立出去的一个小型催眠组织,致力于研发强度更大的催眠技术,在比邻星系做实验。T组没有参与这个星系的催眠运营,因为这个催眠力度太大,T组担心有太大的自由意识“反噬”效果,不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业力角度都有可能遭到“反噬”。)

个体相连:不同个体有不同球,个体球之间有连线:中轴和DNA两种链接(灰色和彩色链接)。

宏观角度:DNA集体是一个大球,其内有无数个体的小球,相互联系,但是有疏密不同,不活跃的小球会集中在大球中轴附近,比较活跃的则向外游动。

人类DNA集体大球和动物DNA集体大球,也是相互链接成一体的。各种生物的“总DNA大球”同时重叠性地包含各种生物所在的各种宇宙和宇宙群。

换言之,所有的DNA,是相互连成一体的,不论是在任何宇宙中的任何生物,并且由DNA委员会统一管理和制定规则。

3)如何破解?


破解要点:破解中轴信息加密。

破解中轴,间接信息流动减少,直接信息流动增加,意识强度增加。

意识强度越高,破解越自动。

中轴破解:可以有关闭、病毒、死机、解体等实验手段。

整体绑定:每对有中轴线串联,起到加密作用,防止篡改。受到干扰会自动关闭。

比如:破解第一条DNA时,因为和其它DNA绑定在一起,其它部分会来快速自动修复。

因此,需要整体性破解,才能达到破解目的。

比如:先破解大中轴,然后小中轴。如果单独破解一条,会自动修复。

这也是T组的防御思路。

意识强度越高,破解难度越低,才能同时产生整体程序崩溃。

破解方式?

a)切断营养:营养系统像一棵大树的养分吸收系统,砍掉树枝会自动生长,支点在吸收养分上,是整个系统能源循环机制。一个要害节点是大中轴中间,相当于能源转化点、吸收和外放的点,相对整体比较脆弱,是一个破解要点。

b)错位:能源循环支点、转换中心点:吸收与外放的转换支点上,可以使其错位不平衡,不平衡太大而不同步时,AI自动修复程序会失效。整体能源供给是DNA信息同步的基础,信息越直接则能量越强,信息越间接则能量会被减弱。AI程序检测到不平衡,会自动向减弱的地方输送能量以达到平衡。利用此特点,在小中轴创造错误信息量,可以输送错误信息给AI系统,使AI产生错误判断。

c)克隆:在转换点加装一个装置,创造信息黑洞和白洞,直接欺骗AI,然后克隆一个DNA大球,让信息替换到克隆球,导致吸收和外放完全不同步。

d)落差崩溃:信息降到最低,再突然升到最满,以此制造强烈落差波动,超过机器的承受力,使系统崩溃。

整套方案:需要一整套方案,需要三个时期:

  • 第一步:试探,使整体水平下降,使系统误认为整体信息降低。
  • 第二步:然后突然加大信息,观察系统应急机制反应,连续重复几次,使AI误以为小中轴混乱,产生误判,测试出系统承受度。
  • 第三步:突然拔到真正的最高落差,超越承受度,使系统崩溃。

模拟实验:以前模拟过百次,关键是第二步,成功率58-60%。40%不成功的原因:没有完全彻底斩断,只剩1%也会自动恢复,也会逆转。

第一次不成功,AI会自动学习,自动防御机制会生成,防御性越来越高。第二次就需要转换方式。

三、第1组DNA


第1组DNA的功能、结构、破解要点?


功能:属性设置。

属性为主,起到抑制功能。对原生能力进行分流,把一些强点放在后面的DNA组,把一些弱点和有压制性的放在前面的DNA组,可以起到更有效的基本效果。

有层级性的信息链接,第1对已经对个体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,已经能达到压制目的,能抑制后面的两对,因此启动后面DNA的必要性很小(人类现状)。

结构:双螺旋结构+一条灰色的第三螺旋处于隐蔽状态。第三条螺旋像中轴,主要作用是对双螺旋的加密。

灰色两头有线连着整体的中轴,起到加密和信息共享的作用。

第1、第2、第3对都是同样结构,第1连到第2、第2连到第3。第1与第3之间的连线很少,有层级关系,相对其它三组线不是很复杂。

破解要点:

三条有直线串联,第一对在最下,链式结构,破解要按照顺序,1到3,或3到1。

破解方式:切断与另一对DNA的连接线,切断后缺口可能自动再生复原,要在缺口做一个闭环,直线变成闭环,使AI系统对切断做出未切断的误判。要在自动复原之前快速完成闭环,处理好时间差。

自动复原时间:大约一周。

插图:

第1对:

功能:基本属性。

性别、特征、性格、个性、原生倾向等。与灵魂原生倾向不同,会融合、隐藏、修改等。

结构:

提供信息到上一对。

破解要点:

同上。切断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0%(受抑制程度)。未受抑制部分:人类平均2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(受抑制程度,以下同)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18%。
  • 被检测者3号:30%。
  • 被检测者1号:1%。
  • 被检测者5号:70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58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65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27%.
第2对:

功能:附加属性。

技能、专长、强点等增加倾向。

结构:

信息的承上启下。

破解要点:

同上。切断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7%(受抑制程度,以下同)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38%。
  • 被检测者3号:60%。
  • 被检测者1号:7%。
  • 被检测者5号:82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70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70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55%.
第3对:

功能:拓展属性。神性链接、高纬度非物质技能、原生灵魂的一些基本属性等。

结构:

从顶端向下,信息延展。

破解要点:

同上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9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50%。
  • 被检测者3号:67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11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89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85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76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68%.

四、第2组DNA


第2组DNA的功能、结构、破解要点?


第2组:

功能:信息连接。

主要对各种信息源进行快速连接和疏流作用。

T组的影响主要是对连接过程制造混乱、变形、影响信息传输质量,从而导致信息连接出现错位。相对于植物和其它动物,目前对人类的影响比较大,处于一种半停工的状态。也是T组重点影响的方向之一。

结构:T字形,像奔驰车标,3对DNA中间连在一起。T组重点影响3点连接的位置,对其进行干扰和抑制。

破解要点:

一种是把中心点进行破解清除,让三对形成不受干扰的连接环境。

另一种是加深3对之间的串联,相当于一个环形,把3个点放在环形上面,成为信息主导串联,中心点被减弱使其荒废掉,再慢慢重新连接中心点,重新加密中心点,使T组难以破解。环形是比较隐蔽的手段,绕过T组监控程序,外搭信息桥梁,使T组难以察觉,打出时间差。

第一种强攻,难度较大。第二种巧夺,难度相对小。

第1对:

功能:信息源属性分类。

接收信息,对信息源属性进行初步分析、梳理、归类成不同级别,按先后、主次进行分类。

级别:信息的逻辑关系(逻辑排序)、先后关系(时间因素、时间排序)。

主要分为两个部分:接收、疏导。

结构:接收和疏导是一前一后串联关系,疏导像树谱的分支结构。

破解要点:T组在疏导树谱分支之后地方做影响,在ABCD归类信息准备传送过程中,设计了一个立交桥样的程序,打乱信息归类,在立交桥里绕来绕去产生混乱、增加误导,直线信息被扰乱、效率下降。

破解方法:

与第2组的要点相同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0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25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30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8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55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70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45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40%.
第2对:

功能:提供信息传导动力。

原理像高铁电力系统。受损的话,信息传导会非常缓慢。

动力源有2个点:一个接收,一个发送。

接收:动力源有一条线,连接在第1组DNA上面。第1组动力源来自个体本身对信息的渴望度和意愿度,与第1组第3对相连。信息接收,有两种情况:主动要求信息接收,或被动信息到达。是否吸收信息,取决于个体接收意愿。

发送:动力源连接到第3组第1对,动力源来自外界对传导信息给个体的动力。信息发送,也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。

结构:一条直线,像两条高压电之间的无线电弧,两边有一定动力,会形成强大电弧。动力弱,则形成弱电弧。动力强,则形成强电弧。

破解要点:T组在两点之间植入一些减弱电压的程序,像电阻变压器,降低电流或电压,或制造不稳定,造成长期动力不足或不稳定,强烈意愿强度被减弱,信息传导被减缓。

整体破解:同上。或者强行去除T组程序,或者外面搭桥去链接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88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48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48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25%(部分动力被主动分流,目的是要处理一些事情。其正常参数为9-10%。)
  • 被检测者5号:70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68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58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60%.
第3对:

功能:信息接收和运算。

接收:类似第一对:接收、疏导。但是接收方向不一样,像回流系统。个体需要发出信息时,用这个来处理。与第1对形成对称关系,一左一右,功能相似方向不同。

运算:把要发出去的信息源进行打包,做一些设置,如范围、内容、区域、方向、点对点或扩散性等,再发出去。

结构:接收和疏导与第1对相似,但多了一个发送程序。

破解要点:接收和疏导和第1对相似。T组在此弄了一个立交桥:发送时,对打包增加了一个误导程序,让发送时出现混乱。

破解方法:

第2组要点相同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5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37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40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7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76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65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55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40%.

五、第3组DNA


第3组DNA的功能、结构、如何破解?


第3组:

功能: 信息处理能力。

对所有接收信息的深度、广度、混合度的处理能力。能力越高,获得有用的信息就越多。

混合度:联系、拓展、发散、逻辑和非逻辑性联系。

深度广度:容量值。

深度:表面信息的深度递增性,表面含义+深层含义。

广度:信息百分比。

结构: XYZ坐标,深度+广度+混合度,形成椭圆形球体。三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。

破解要点:

XYZ三个数值有三条线,形成三角形连线(图中红线组成的三角形),相互限制、相互制约,像电流连接三个点。

相互引力小,则坐标扩大。相互引力大,则坐标缩小。

相互引力破坏掉后,三者各自独立自由,是最理想的破解结果。

其中有一个测量数值,叫做真空值/真空度,代表椭圆球体的膨胀度、气压值/气压度。

气压小:椭圆不规则凹进。

气压值和三条线形成抗衡关系。

气压值不是球内外差异,而是意愿度、意识开放度、自由度、客观度等综合数值。

破解方法:

第一种:提高真空度/气压值,属于自然破解、自然撑断。

第二种:切断限制三个点的连线,属于外力破解。需要绕过三条线的程序。三条线有一条线连接到第4组,还有一条线连接到第3组,属于信息和能量供应,需要切断这两条供应线。

第三种:绕过去。输入假程序假指令,让三条线受到错误指令,形成闭环能量,导致限制系统误以为还在正常操作,而实际是失效的。

第1对:

功能: 广度。

如上。

结构: 两个数值:广度数值、正负平衡数值。

广度数值:扩张容量。

平衡数值:平衡度。

正负:信息完整度。信息的两个正反面,两个极性,不偏任何倾向,纯客观性的平衡性。正负平衡数值也会影响着第3对X值的一些参数。

破解要点:整体一样。更细:客观平衡性如何不受影响,也是DNA破解度/抑制度的检测数值=抑制参数。

数值=广度+客观度。

破解方法:整体一样。单一破解1对,作用不大、效果不明显,要3对一起整体破解。必须同步破解,否则其自动恢复功能会增加破解难度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5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18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42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9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69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60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55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50%.
  • 被检测者16号:47%.
第2对:

功能:深度。

如上。

结构:两个数值:深度数值、拓宽数值。

深度数值+拓宽数值:像挖隧道钻头的尖部,一边加深一边拓宽。加深而不影响拓宽的双重数值(深度数值+拓宽数值)越好,向下挖深的能力也越强。信息处理慢,则会在尖部形成阻碍,不能继续向下探讨。像一个挖隧道的大钻头,圆盘形多钻头结构。

这两个数值,可确定圆盘大小。钻深的过程中,及时处理信息,则不影响速度,则不产瓶颈。处理信息不及时,则会影响钻深速度,则会产生瓶颈。

破解要点:对两个数据的破解,要点是切断原来受压制的数值部分。整体破解为主,如上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0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30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35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8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75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75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65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50%.
  • 被检测者16号:48%
第3对:

功能:混合度。

如上。

结构:几个数值的互相影响。Z值由两个值组成:X值=横坐标、真空值=纵坐标。Z值:椭圆最高点直径的圆心坐标。

转化率不同:

  • X值:高速旋转圆形钟,代表信息转化速度。需要外力信息来带动转速。速度越快,X值的轴心就越平衡,呈现的形状就越圆(完美形态),反之呈现椭圆形(不规则的贫乏形态),此数值也会受到第1对DNA的正负平衡数值的影响。X值体现为Z值的横坐标,无信息时无数值。
  • 真空值:含量最大是客观值,在此基础上无方向限制的拓展,不需要复杂运算,是原始值相乘的数值/核心数值/原始独立数值,不需外力带动。此数值越高,各方面的平衡度就越高,椭圆形的整体形态就越往对称发展。此数值体现为Z值的纵坐标。

破解要点:整体破解。内力:单独提高原始数值,自然破解。 外力:如上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87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17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32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3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57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65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60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46%.
  • 被检测者16号:55%.

六、第4组DNA


第4组DNA的功能、结构、破解要点?


功能:

  1. 信息黏性、吸附能力。两个触角,一上一下,中间空的。两个电极交流在中间,形成浅蓝色泡泡。泡泡中间有黄色亮点,像点亮的灯泡。信息粘性,是指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的功能。比如:信息吸附能力(=灵魂记忆储存到一个特定空间)。吸附能量越强、意愿越强,记忆则会更容易被吸附到需要信息的目标上。记忆越深越久远,需要的吸附能量越大。记忆越新鲜,越容易吸附。相对正比关系。
  2. 信息检索力、匹配能力。提取久远记忆、从巨量信息快速匹配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搜索能力。
  3. 信息还原度、真实还原力。记忆久远,会产生变形和细节丢失。还原度百分比越高,完整性和真实性则更高。

结构:

三个功能叠加结构=纵深叠加结构模型。

吸附能力+检索能力+还原能力,三个珠子串成一条直线。

动态画面:以1的点状为轴心起点,钟摆式运动,幅度呈扇形。吸附能力越大,摆动幅度也越大,能力也越强。三个珠子之间,直线距离越大,整体摆动幅度面积则越大。检索和还原的自身有锥形状尖尖向上,喇叭口向下。

摆动不是直线、而是顺时针边转动边摆动。信息粒子进来时,围着钟摆旋转,靠拢钟摆动。信息像围着大苹果流动,从下面喇叭口被吸上去,从上面喇叭口出来;再被下口吸入,再从上口出来,反复循环处理。

逆时针摆动时,将信息粒子排出去。

顺时针读取信息,逆时针传导信息。同时双方向平衡旋转,是正常状态,除非有意识控制或干扰。类似脉轮的双向运行结构。

摆动速度由第1点启动,由下面两点决定,相当于信息处理速度。速度有渐进式叠加效果。

T组在此做了手脚,使摆动不自由,使摆动幅度变小。具体是加了一个像环形碗状物,倒扣着,限制摆动幅度和速度的上限。

破解要点:

  1. 所有启动受制于第1点的启动,破解拆除T组的以上限制装置。
  2. 吸附力的点,通过信息线渠道延长,使其处于限制装置之外,绕开装置程序,使装置程序失效。
  3. 自然破解:摆动幅度力(意识强度)大于限制力,装置则自动失效。

如何可吸附全部记忆?(意识强度多少?)

  1. 人为破解:对以上破解要点的大量练习,提高经验度、熟练度,达到最佳值。
  2. 自然破解:肉体灵的意识强度达到13-14级。
第1对:

功能: 信息吸附功能。如上。

结构: 如上。

破解要点:如上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9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78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75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47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89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93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88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90%.
  • 被检测者16号:91%.
第2对:

功能: 信息检索功能。

如上。细分:纵向、横向、抽象、具象、宏观、微观、多维度、多角度、随机、定向等检索。

结构:如上。属于叠加关系,通过叠加得出的数值。

破解要点:如上。打开所有数据的峰值状态,不动的状态是功能无法发挥的状态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9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80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87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55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97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98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98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93%.
  • 被检测者16号:95%.
第3对:

功能: 信息还原功能。

如上。

真实性细分:

3个反值:扭曲、变形、遗忘(时间、维度、抽象性等);

3个正值:相同经历的真实投射性、客观呈现性、稳定性。

完整性细分:

纵向、横向、多维度、多角度、非关注性/非焦点性。

结构:如上。属于叠加关系,通过叠加得出的数值。

破解要点:如上。和第2对一样,通过运动。

抑制参数:

人类平均:98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80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80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39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95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95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96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90%.
  • 被检测者16号:96%.

七、DNA总抑制参数


1)DNA总抑制参数?


人类平均:90-95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50-55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65-70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30-35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80-85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80%+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85-90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70-75%.
  • 被检测者16号:85-90%.

2)DNA总破解比例?


人类平均:5-10%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检测者2号:30-35%.
  • 被检测者3号:15-20%.
  • 被检测者1号:50-60%.
  • 被检测者5号:5-10%.
  • 被检测者6号:5-10%.
  • 被检测者4号:5-10%.
  • 被检测者11号:20-25%.
  • 被检测者16号:7-12%.

3)DNA破解比例计算方法?


与抑制参数不同步,有延时性。抑制为先,破解延时。

抑制参数相当于可挖隧道深度,破解比率相当已挖隧道深度。

挖掘速度因人而异,取决于对DNA功能的操控能力、经验、意愿。

----

*注1:本文内检测数据均为2019年6-10月期间的数据。

*注2:部分被检测者的当年意识强度检测值,可对照参考元吾氏博文《意识强度检测点:抽样检测数据样本20190317》.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21-01-18 DNA破解 首页-复合体结构 反催眠方法
(2019年第三版) 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 • 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之信息模块系统 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》的前5篇博文,分别介绍了: (1)单重复合体、(2)双重复合体、(3)多重复合体、(4)18脉轮、...
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之信息模块系统


《人的多次元复合体结构》的前5篇博文,分别介绍了:

(1)单重复合体、(2)双重复合体、(3)多重复合体、(4)18脉轮、(5)DNA结构。

本文是第6篇博文,介绍“人体18规则”。

人体18规则的全称:“人体信息模块联动系统及其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”。

以下分两部分介绍。


1)人体信息模块的联动系统----结构建立和互动类型

组成人体的每一个零部件(=物质模块或非物质模块),都是一个“信息模块”,或称“意识模块”。

信息模块由“信息程序”组成。

“信息程序”的本质是“意识程序”,有点类似人类所说的“AI智能程序模块”,但是更智慧。

人体信息模块(或意识模块)的建立,有一个控制程序,叫YCCB。

肉体、第1灵体到第9灵体的基本运行系统中,都安装有此程序。

此程序用来控制分层、分功能地建立相应的信息模块,并且管理信息模块之间的互动。

关于人体信息模块联动系统的详细解说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意识强度检测点(9)右下区:模块交换区》。

本文不重复介绍。

本文着重介绍以下部分的“信息模块的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”。


2)人体信息模块的联动系统----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

信息模块之间,有相互合作的机制,是根据地球国际通用规则来进行管理,该规则由“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”(*附)来制定。

地球人体委员会总共颁布了18项信息模块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,构成人类机器体信息模块运行的基本管理规则。

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的概况?

  • 原则:
    • 催眠系统的最基本原则是“不被觉察原则“。因此,对人体信息系统的催眠干涉,需要限制在一定阈值范围内,否则容易被觉察。(关于催眠系统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(第5版)》)
    • 不同种类的技术阈值,在经过一定数量的被实验者的技术测试之后,进行设定和调整。
  • 目的:
    • 防止过度干涉,而导致模块之间出现崩塌,形成不可逆转的伤害,违背自由意志。
    • 研究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,使模板之间的联动,被控制在预计的催眠目的范围之内,而不被觉察。

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是在以上两个目的背景下,让催眠游戏更好玩,但是不玩脱了。T组之前有过失败案例,意识到需要建立规则,使其催眠游戏更有效、更规范、更好管理。(关于T组,请参考元吾氏博文《轮回是否存在(儿童不宜)(第5版)》)

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的分类?

  • 宏观人体信息模块联动的管理章程:5个
  • 微观人体信息模块联动的技术规则:13个

以下分两部分解说。

18项管理章程和技术规则


第一部分:人体5项章程(模块联动管理章程)


1)粒子聚散阈值管理章程:

粒子聚散:模块之间,通过信息粒子的聚散,来进行信息接收和传输。

对信息粒子聚散的干涉手段,不能超过一定的阈值,否则会造成信息联动影响,容易被觉察。

换言之:信息干涉过度的话,造成个体接收和传输信息扭曲过度,容易被个体觉察。

有三个阈值:

  1. 聚合速度(模块的信息进入速度):6π-7π。(π=相对速度倍数值)

    信息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速度值。

    表示很多信息粒子由信息源模块向目标模块聚合的运动速度/震动范围值。

    震动速度是相对值,以目标关联性作为标准值(个体原始值),突破这个临界极限值会对模块联动造成链式影响,造成相对不可逆的结果。

    粒子源/信息源的震度范围幅度太大,会造成各个粒子源和目标的震动幅度的不和谐差值。

    相当于目标接收信息的阈值:包含速度、容量、深度、广度、频率内容等。

  2. 离散速度(模块的信息清理速度):7π-3.2π。

    信息粒子在聚合情况下瞬间从模块中被清空的速度值。

    太快,导致模块割裂。太慢,导致动力不足,会输给原本的意识惯性力,导致无法离散。

  3. 游离速度(模块中的信息状态):6π- 2π。

    信息粒子处于相对静态的震动幅度。

    太快,则不稳定。太慢,则沉淀而失去活力,信息被凝固无法提取。

    像冰箱储存食物,温度太低会冻结,温度太高会变坏。

    此阈值的实用性包含:储存状态、待命状态、过滤状态。

干涉手段:

根据个体的信息粒子聚散的自然状态(个体原始值=标准值),进行各种干扰组合(如图),但是控制在以上的阈值范围内,既能达到催眠目的,同时亦不被觉察。


2)错位压力阈值管理章程:

错位压力:是对每个信息模块间的管道施加压力的一种干扰手段。这种压力会造成管道错位。

干涉超过阈值,会导致严重效果。

比如:本来送A到B,压力过大会被送到M,会被个体觉察,失去隐蔽干扰的目的,同时也会激活模块自我纠正机制。

设定错位阈值范围之目的:

  1. 防止被个体察觉。
  2. 防止激活模块自我纠正机制。

压力过小,则没有效果。

有一个阈值:

1.5-3.5倍的错位值。

这是一个AI深度学习所得出的保守阈值,也是人类总体平均值

此阈值,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来进行定制。


3)叠加压力阈值管理章程:

叠加:是指在自然模块之上,增加干扰指令的模块,是一种非自然模块,或称叠加模块。

叠加压力:是指叠加模块之间的联动时,不同叠加组合结构方式所产生的不同压力。

干涉手段:

叠加模块里可以加入指令,对模块信息联动产生影响。

但是模块与模块之间会产生叠加效应,会产生波动范围。

干扰超过一定范围,会导致模块整体崩塌死机。

有三个阈值:

  • 串行叠加:6t左右(人类总体平均值。下同)。
  • 并行叠加:15t左右
  • 复合叠加:32t左右
  • 总复合值:53t左右

参数单位:t=模块叠加输出的压力倍数值。

压力:当干扰指令输入模块后,所产生的不同于自然状态的相对差异值。

差异,会导致模块产生自由意志的排斥力。

排斥力超过阈值范围,则产生模块罢工。


4)联动密度阈值管理章程:

联动密度阈值:各个信息模块形成组合结构,结构有个数值叫“密度”,指模块之间的多条连线的网络密度。

连线有多种功能:模块联动、合作,信息回路、添加、变形、传输,能量转移等干扰程序,类似插管。

自然状态下,模块间连接线并不很多,简单几条线可高效传输。

干涉手段:

T组附加了很多连线,像高速公路,绕来绕去。目的:信息失真、速度影响、监控、加工等。

连线密度过高,会产生能量不足。

因此,网络的密度需要在有效数值内进行搭建。

一个阈值:

17倍密度值。即不能超过自然网络密度的17倍。


5)逆向发展阈值管理章程:

逆向发展阈值,是一个三角形曲线图形。

有三个阈值:

  1. 自然状态(纯天然不优化):1或0(相对基数)相对于个体的自然值,设定为x值。
  2. 正常状态下的最佳优化方案(最符合个体利益):+7.5 x。可发展空间。
  3. 管理状态下的最佳优化方案(最符合T组利益):-9 x。可压缩空间。

人类平均可测量范围:+7.5x到-9x。

如上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(*注2)

被实验者2号:+3x(范围:+5x到-17x)。

被实验者1号:+1.5x(范围:+3x到-25x)。

被实验者3号:-2x(范围:+7x到-10x)。

被实验者3号的测量数据图如下:(从下往上的时间轴上的红色曲线,像盘山路、弹簧,显示出很努力的意识模式,但是努力和效果不成正比,处于比较吃亏的状态)。

所有研究的项目,都用这三个阈值的比例曲线,对项目进行客观定性,作为参考,应用范围比较广。

1和2的比率也在变动,根据催眠和被催眠的双方意愿的对阵状态,进行动态调控,达到平衡和管理最大化,以进行宏观管理。

超过阈值,个体很难有逆向发展的可能。比如:变成植物人后,很难再觉醒。

反之,发展太快,个体则太自由,不可控制。

第二部分:人体13项规则(模块联动技术规则)


1)球体结构控制规则

球体结构:

很多信息模块在球形里面处于不同位置,缓慢移动。模块联动过程中,最终信息出入口在球形两端一上一下,轴心的头脚形成信息出入口,两头是尖尖的尾巴延伸出去,是整体联动的模型。

所有模具并联形成球形,所有信息经过运算过滤出入的过程。其所创造出来的球形结构,形成牵引力,把所有模块聚合在一起。

目的:是对所有模块信息流的出入形成有效管理。

每个模块之间,在运动中自动发展。

球形:可制约模块的发展,使其被限制在局限区域里,有利于控制模块的发展。

没有球的制约,模块会呈现不同形状,球体可收紧或放开。

人为控制球体收紧,会产生模块碰撞,会产生反向信息,而导致的断层。

模块发展中,会越来越大。空间不够,会产生碰撞和挤压。

干涉手段:

球体结构的AI控制中心,会根据挤压的压力值来自动放开球形,使其变大,否则会产生反向信息断层。

目的:是让所有模块保持不同步和断层的状态,起到压制的作用。

压力太大,球体不放开,球体会被突破。因此,需要参考阈值,使其保持在可控制范围内。

总结:所有天然模块在运转中,有自我发展的规律,不加上球体控制会失去控制。

最终目的:减慢人类自然发展,使人类无法提升。

压力阈值:

人类总体阈值:3-7倍。个体模块与个体模块之间的相对结构压力值s,各模块间s值各自不同。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3.5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4.7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2.7(球形结构还在,还没有破坏,很难恢复到1)。

实际控制力值:

模块整体综合数值,包含融合度同步性稳定度,会与球体的管理机制的实际控制力会形成对抗。

比如:

被实验者1号:=原始控制力1/模块综合数值2=1/2。

模块综合数值越高,反抗力越强。

人类总体:1。作为相对基础值=原始控制力。对反抗力越强者,模块综合数值的设定越高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1/1.5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1/1.1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1/2.2。

如何破解?

球体结构是集体控制机制,破坏球体需要集体意识提升,才能导致装置失效,或者暴力摧毁个体的球体。

最简单暴力:球体与模块已经绑定在一起,简单暴力破坏球体也会破坏模块,需要一些技巧。DNA被破解后,此球体核心结构也会同步自动失效。

但是,只要不离开轮回系统,意识强度再高,也只能无限接近1,不能使其完全无效。


2)模块回路系统规则

模块回路系统:

各模块在联动过程中、有一部分信息会回到模块里,模块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记录。

信息经过模块时,所形成的参考数值或规律,通过信息回路在模块里进行记录,借此方面模块进行后续升级。这是模块联动中的一个特性。

这些信息在整个模块联动中,会形成共享信息回路,以借此提高整体运行效率。

因这种特性,T组在共享信息回路里做一些限制,来减慢信息共享速度,使信息回路系统产生错乱。

T组的限制手段:

减慢:增加不同搭线的方式来形成复杂的连接网络、产生信息回路的减慢,同时使某些信息输送不到目的地,导致系统整体回流效率被大大限制。

错乱:有一些线是为了造成错误。

例如:A模块信息在回流中会回到B模块而形成错位。像物流快递,故意送到错误的目的地,导致整体模块效率降低(如图)。因此,导致模块整体自我学习、自我升级的功能大大减低了。

密度阈值:第4管理章程的联动密度阈值。

人类:17倍阈值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9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12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2。

如何破解?

提高模块间的融合度,让信息以最快速度进行回流。

融合度:主要是意识强度。

如:模块开发度、模块之间的运转等意识强度数值。

也是结构性机制,不像是开关,意识强度再高也只能无限接近自然数值,除非脱离催眠系统。

DNA破解后,也会同步自然失效,模块自动重组回到自然状态。


3)模块螺旋发展规则

模块螺旋发展规则:

模块在联动运转中会形成螺旋促进的作用,所有模块之间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促进,像叠加效应。

干涉手段:

T组针对这个特征,来进行有效抑制。

自然发展是并行螺旋,T组将并行结构改变成串行结构,效率大大减弱。

T组在模块之间建立串行的、多层的、像鱼骨状的中枢信息系统。

原始系统:所有模块排列好、平等的、并行的系统。

比如:其中一个模块发出一个程序/经验/规则等,可提高所有模块的效率,则所有模块可同时并行接收被促进。

T组的鱼骨结构:只能一个一个从下往上串行接收被促进,目的是制约联动效率。

螺旋促进数值:效率比最高1比1,自然比例。

人类平均数值:1/5-1/8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1/4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1/5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1/2。

如何破解?

意识强度高,螺旋提升会自然突破结构性限制,直接输出。

完全突破:因为是结构性绑定,除非离开催眠系统,否则只能无限接近1。

DNA破解后,此结构失效。


4)模块点对点信息效应规则

模块点对点信息效应:

模块与模块的信息,不需要经过连接,而在产生相同信息频率时,会产生非连接性的隔空同步信息感应,类似量子纠缠。

因为这是一种隔空信息传输,T组无法使用连线干扰。

干涉手段:

但是T组可以通过触发感应的方式,对被触发的信息进行记录,获取信息。

进入信息后,反馈到AI发射器,模拟这种信号,产生干扰波,使信息不能完整隔空传输。

其弱点是不能先发制人,只能在信息出现后进行干扰。因此,属于被动干扰机制,无法做到主动干扰机制。

干扰形式:产生信息同频同步,干扰系统捕捉信息,将信息复制、变形、扭曲,再发送回信息源,导致个体信息混乱不真实、

原信息扭曲程度:扭曲太小,则影响不大。扭曲太大,容易被觉察。因此,必须符合信息自身逻辑关系,才能达到暗中扭曲的效果。

如何破解?

外力干扰不能完全杜绝隔空传输情况,只能进行一定范围的有效干扰。

意识强度依然是破解的主要方式。

点对点信息干扰阈值:

人类平均:0.5到3.5错位倍数阈值。相当于50%-350%错位震动范围值,以原信息为100%的基准。

换言之:干扰可达50%-350%到信息扭曲或信息错位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0.3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0.3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0.1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4.0-4.5。
  • 被实验者17号:5。
  • 被实验者18号:4-6。
  • 被实验者11号:1.5-2。
  • 被实验者13号:3.5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1.5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1-1.5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0.7。
  • 被实验者15号:0.5。

5)增加信息粒子的干扰规则

增加信息粒子的干扰规则:

当大量信息粒子进入模块联动系统,会干扰系统随机产生杂质,混入信息渠道。

因此,增大模块运行压力、负担、运行时间和难度,可以增加与原信息无关的杂质。

T组使用这种干扰装置,检测到信息进入模块时,会AI自动产生杂质信息混入模块。

其目的是增加模块运行时间和负担,导致信息准确率下降、冗余信息增多、降低处理效率。

T组的这种干扰系统有AI学习机制,可分析个体特性进行深度学习,然后进行适合个体特性的杂质的批量生产,尽量不让个体觉察到。

此干扰系统也会根据信息特性进行学习,比如个体长期接收某些内容信息,系统会根据此类信息的长期概率进行分析。

比如:
个体习惯于经常接受某种信息,干扰装置检测到这个常用习惯之后,会进行一种特制的干扰。
其主要目的是减缓和降低模块自动学习自动升级的效率,否则模块会根据常用信息进行自动学习自动升级。

(类似于小机器人AI干扰大机器人AI。)

干扰规则:

信息杂质投入数量限制的范围值。太低,则没效果。太高,则容易被发现。

干扰阈值:

人类平均:0.2-2增加倍数值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1(可被增加1倍)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2.5(某单一倾向方面)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0.5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1.8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2.7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1.2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1.9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1.5。

6)减少信息粒子的进入规则

减少信息粒子的进入规则:

屏障式的过滤系统,导致信息粒子的失真和不完整。主要是根据个体特征和倾向形成的。

其原理是根据个体主观倾向、潜意识倾向、固化倾向等,形成信息过滤网,对进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屏蔽。

这个过滤和干扰装置,里面都是AI自动的,主要是联动性拓展性。

根据个体特性和倾向,会有一定范围的拓展=拓展数值。比如:个体对D不接受,则会被拓展到D和E。

拓展阈值:

太宽,容易被发现。因此要给个体很合理很顺其自然的感觉。

人类平均:±0.3到±2。类似于上下百分比范围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±0.3(上下拓展浮动范围30%)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±0.3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±0.1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±1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±0.8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±0.5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±0.8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±0.4。

7)虚假模块的导入规则

虚假模块的导入:

在各模块联动过程中,导入虚假模块(克隆模块),进行干扰。

此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监控,克隆原生模块,对模块进行初始化,纯粹是镜像克隆干扰手段。

虚拟模块根据原生模块进行自动克隆,对克隆数据进行备份,对同步的数据进行细微改造。

此规则与植入物有关联,用克隆模块对植入物进行支持。

克隆不仅仅是模块,还涉及到运行规则和参数。

克隆的自身机制:

对原生模块进行学习和复制的程序,得到信息数据,能对植入物提供帮助。

其目的是让原生模块不容易发觉外来的干扰。因为原始模块不可替换,但是虚假模块可以在原生模块之间混入假信息,也可以给植入物导入信息,帮助植入物。

导入虚假信息,有个范围。太大,会被模块识别。太小,则没效果。

虚假信息导入阈值:

人类平均:1-5倍数值。根据个体原生模块识别机制进行参考的个体相对倍数值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0.5(增加倍数范围50%)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0.8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0.1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1.3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1.8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1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1.4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1.2。

8)限制模块记忆储存能力规则

模块记忆储存能力:

模块本身有记忆储存能力,像电脑内存,对处理信息特征进行记录。

正常情况下,某段记忆,不去回忆,随着时间会被慢慢遗忘或淡化(并不是真正的遗忘,实际是淡化,因为记忆永不消失)。

T组的干涉手段:

对模块的记忆功能进行限制,干涉记忆能力。

比如:一些记忆的原始遗忘期(=淡化期)本来是比如5年,会被T组缩短到3年。

限制方式:

T组输入大量无用数据,进入模块,减低模块处理效率,通过这种信息干扰和混乱,导致记忆储备能力被压缩。

类似于向记忆仓库里塞了很多垃圾,导致可用空间越来越少。

从模块角度来看,仓库被箱子装满了,但是实际箱子是空的或者是些没用的信息。

比如:心灵鸡汤,看起来冠冕堂皇,其实实用价值没多少。

原生模块有自动清理程序,但识别能力和清理能力每个个体不同,效率不高时,只能一刀切,有用的和没用的可能一起被切掉。

阈值:

不被发现的前提下,尽量缩短记忆遗忘期(淡化期),以达到干涉人类的记忆能力之目的。

人类平均:-2到-8效率倍数值。个体相对值。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-3.5(被缩短3.5倍)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-4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-1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-5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-4.5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-4.3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-4.5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-4.2。

9)模块入侵规则

模块入侵:

模块联动管理机制定期导入病毒信息粒子。

通过联动系统的监控,AI系统模拟模块特性,定期做病毒检测,将大量病毒粒子导入模块,从而能检测出模块的漏洞数值。

阈值:

检测过程中不能让个体觉察,需要可控阈值范围。

太狠,漏洞会被个体觉察到,反而变成免费体检。

不让个体觉察,而发现漏洞,可达到利用漏洞的目的。

阈值范围是根据不同模块特性来控制的。

人类平均:2-5Ω,破坏强度单位级别。与模块承受力成正比。

对模块破坏效果:

  • 1Ω处理混乱,但也能处理;
  • 2Ω出现数据处理错误,但不影响信息整体解读;
  • 3Ω错误更多,影响信息整体解读流畅性;
  • 4Ω出现小逻辑错误,信息准确率小打折扣;
  • 5Ω出现大逻辑错误,信息准确率中大折扣,细节丢失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5(模块识别能力=病毒承受能力。超过5Ω则容易被发觉,除非手动定制)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4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5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2.5(只需要2.5Ω即可达到检测目的)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3.2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3.5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2.8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4。

10)模块对冲规则

模块对冲:

原理是利用原生模块特征产生冲突,来抵消模块执行力。相当于挑拨离间,内部冲突而自我消耗(内耗)。

干涉规则:

T组的干扰控制机制会寻找冲突最大的模块,进行数据对冲,使其产生矛盾。

模块对冲过程中,矛盾太大,个体会进入自省机制,原生模块之间会自动进入重新计算融合度的过程,自我促进机制会被激活,对冲突的两个模块之间的融合度进行计算、自省、升级,类似物极必反的原理。

所以,T组的干扰控制,不能导致模块冲突太猛烈,以避免激活模块原生的自省机制。

阈值:

人类平均:2-5Φ,冲突强度单位级别。与模块承受力成正比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4.5(冲突强度倍数)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3(只需要3倍即可达到干扰目的)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5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3.2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3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3.8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3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3.8。

11)触发性模块机制

触发性模块机制:

模块有触发管理机制,所有模块都有触发数值。信息进入达到触发数值,模块会启动运转,整体系统会对模块触发数值进行管理。原生系统是有条理性的,对各个模块的协调性很高。

T组对系统触发数值进行修改,让模块触发时机不是处于最佳状态,最终导致整体运行效率降低。

触发数值,每个模块不一样(意识强度文件中的主要模块)。

T组控制时,对数值进行增减修改,使触发时机提前或延迟。

触发效率限制阈值:

人类平均:2-5倍(降低倍数),反比值。

太大,容易导致模块运行出现混乱,让个体处于遭遇重大挫折状态,容易被觉察。

太小,则缺乏控制效果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1.5(降低1.5倍)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2.1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0.7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2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2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2.1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2.1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2。

12)混合型模块机制

混合型模块机制:

把上面几个干扰机制进行混合型调控,让各种控制手段处于最佳状态。对信息最终整理融合后的输出进行干扰。

包含两个程序:

  1. 以上各规则中的控制机制进行有效管理。
  2. 对信息最终整理融合的输出进行干扰。

T组有不同的部门,负责不同模块数值的具体调控。各部门的组长负责综合数值的宏观调控。

与“第5章程:逆向发展阈值管理章程”相关联,阈值相同。

  1. 自然状态(纯天然不优化):1或0(相对基数)相对于个体的自然值,设定为x值
  2. 正常状态下的最佳优化方案(最符合个体利益):+7.5 x。可发展空间。
  3. 管理状态下的最佳优化方案(最符合T组利益):-9 x。可压缩空间。

阈值:

人类平均可测量范围:+7.5x到-9x。如上。以控制负值为主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+3x(范围:+5x到-17x)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-2x(范围:+7x到-10x)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+1.5x(范围:+3x到-25x)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-1x到-2x(范围:+7.5x到-11x)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-1.2x到-1.5x(范围:+7x到-9x)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-0.8x到-1x(范围:+8x到-12x)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-2x(范围:+8x到-9x)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-0.5x(范围:+6x到-12x)。

13)反模块AI自动升级机制

模块AI自动升级机制:

人体机器人的原生模块的AI系统,会自动升级,是自然状态。即:在检测到外来信息对模块的干扰、操控时,模块都会自动学习和自动升级。

反模块AI自动升级:

T组对此机制进行干扰,其目的是让模块在联动过程中无法升级(防止人体机器人的自动学习自动升级)。

干扰手段是通过阈值控制中心,控制阈值范围,防止模块被阈值激活,防止模块自动升级,达到既可以控制但不会被觉察之目的,让模块升级机能一直处于沉睡状态,一直处于机器人状态。

阈值:综合数值,更侧重管理机制。

与“第5章程:逆向发展阈值管理章程”联动。

比第12规则更全面,包含正值。

如果个体有觉醒意识出现,会调节正值,使个体处于假提升状态。

比如:被实验者3号的假正值、假提升状态。(但是意识强度综合值没有提升,是个体难识别的假提升。)

两种综合阈值的侧重点:

  1. 第5章:主要是不可逆转的阈值范围。
  2. 第13规则:主要是不让模块自动升级技能被激活的阈值范围。

人类平均:±4x。被激活阈值范围的平均值,还有其它综合因素,需要T组各个部分分别控制其它因素。

抽样检测数据样本:

  • 被实验者2号:+3x/±2.8x。
  • 被实验者3号:-2x/±5.8x(假提升状态)。
  • 被实验者1号:+1.5x到+2x/±1.7x(旧数值,没有最新数值。T组数据库对此实验者的数据长期没更新/因已被此实验者破解/找不到阈值范围无法更新)。
  • 被实验者4号:-1x到-2x /±6x。
  • 被实验者5号:-1.2x到-1.5x /±5.5x。
  • 被实验者6号:-0.8x到-1x /±5x。
  • 被实验者7号:-2x/±6x。
  • 被实验者16号:-0.5x/±5x。

------

*注意:

以上只是平均值和综合值。

个体实际情况:

个体在某方面的特殊强项和特殊数值,可突破平均值和综合值的限制,触发自动学习自动升级机制。

因此,注意提升自己的强项,用强项击破弱项,也是一种有效的催醒策略。

------

附: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


  • 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?


全称:“载具粒子模块规则研究委员会地球分会”。

1)“载具粒子模块规则研究委员会”:

是一个对游戏载具模块联动性进行研究和管理的组织。游戏载具,就是人类所说的“身体”,是一种机器身体。

研究管理范围:所有催眠星球(包含T组和S组所运营的星球)。

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组织,核心委员会12位,全员工数量1万多名,分布在不同催眠星球。成员包含多种生物,人形类、爬虫类等。

2)“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”:

是“载具粒子模块规则研究委员会”的地球分会。

地球人的“游戏载具”,就是人类的“多次元复合体”。

  • “载具粒子模块规则研究委员会”的历史?


前身是从“意识强度研究管理委员会”(独立于T组的研究组织)专门划分出来的。

刚开始规模不大,经过几次变动和发展,逐渐成为一个有规模的专属系统,和意识强度研究密不可分。技术人员大部来自T组员工和相关星盟。

  • “意识强度研究管理委员会”历史?


最早专门研究意识强度的独立性技术组织,成员不多。

后来1组出现后,进行了资源组合。

之后,此组织涉及到催眠星球的开发管理项目,占其业务的80%,主要是研究“意识限制”技术。

其它非催眠领域的项目,大约占其业务的20%,主要是研究“意识拓展”技术。

  • “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”的组成?


“地球人体规则委员会”的员工组成不到2000位,核心委员会有9位。比较低调,不对外公布,是个隐蔽性很强的组织。

此委员会以研究为主,研究范围以T组指派的项目为主,但是独立性比较强。

管理模式:

  • 核心成员是轮流制,组长通过委员会选举,组员比较固定,像T组管理模式。核心组员意识强度基本在9以上。
  • T组对此委员会管理不多,主要是派遣项目管理员进行项目指派。
  • T组管理员和组长共同主导项目,下面8个组员比较自由和独立,一般做自己喜欢的研究,也会客串到其它组织。
  • T组对催眠星球的意识强度干扰战略,主要是基于和参考此委员会提供的技术。

*注1:本文内检测数据均为2019年的数据。

*注2:部分被检测者的当年意识强度检测值,可对照参考元吾氏博文《意识强度检测点:抽样检测数据样本20190317》。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19-07-27 反催眠方法
中脉被藏密称之为“命脉”,“大道脉”,梵语称作“啊缚都底”,藏语称作“武玛”,“根打玛”,“索索玛”,这些名称都表示中脉的重要性和功能性。比如“命脉”即表示中脉为一切众生之命根,这里指其重要性而言的;“大道脉”则代表中脉为成佛之捷径...

中脉被藏密称之为“命脉”,“大道脉”,梵语称作“啊缚都底”,藏语称作“武玛”,“根打玛”,“索索玛”,这些名称都表示中脉的重要性和功能性。比如“命脉”即表示中脉为一切众生之命根,这里指其重要性而言的;“大道脉”则代表中脉为成佛之捷径,这里是指其功能性而言的;“阿缚都帝”是梵语,意为能产生俱生妙慧;“武玛”是藏密的称呼,有成就之母的意思;“根打玛”是藏语对中脉的另一种称呼,意为能生一切功德智慧,一切由此而生之意。

中脉之重要,是因为它是众生脱离苦海的捷径,成佛涅磐的唯一路径。修持密法的第一大成就即是开通中脉。中脉开通后,行者不光是神通具足,而且生死涅磐已无差别,故而《协巴多杰根本续》中有偈云:“气不入中脉者,妄想证菩提,如若手捻沙,欲得酥油者”。如何才能修通中脉呢?

  1. 准备。选择通风良好的地点,暂时封闭起来,确信在静坐期间无人打扰,确定周围的事务可以习惯并能逐渐漠视。
  2. 入座。找一个自感最舒适的方向,用一种自感最舒适的姿势在垫子上坐稳,再自我确定一段可以保证坐到底的时间。
  3. 调身。晃一晃身体,把每个部位都调整到较舒服的状态。把坐一会儿可能会不适的部位多活动一下,以保证可以较长时间不动。确信可以保持不动时,告诉自己正式开始坐禅。整个坐禅期间如果身体再次感到不舒服,可以重复这一调身过程。
  4. 调息。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,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变化。更深一层地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细微变化,感受呼吸的具体部位。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胸部,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腹部,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全身后又从全身呼出,注意全身通透的感觉。
  5. 现脉。感受身体内部通透空洞的状态,这种感受可以认为是一种观察内观。凝神注意,开始进入内观阶段。观察身体内部空洞透明的样子,乌蒙蒙、白茫茫,朦朦胧胧、混混沌沌。在中空的身体中观察中脉,这是一条似有似无的亮线,从小腹正中线开始往上通往头顶百会穴(头顶中央部位),大约有麦秸那样粗细。它最初只是一种想象,观察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真的看得见,就像梦中看见光线一样清楚,集中精力观察这条中脉。
  6. 数息。现在,边观脉边呼吸。吸气时从中脉的下面往上看,呼气时再从上往下看。均匀呼吸,均匀观察,开始进入中脉呼吸阶段。持续进行中脉呼吸并开始体查呼吸次数,一吸一呼算1次。持续数息,出现错误从头再查,直到可以没有错误地查到1000个数字以上。数息过程中会出现纷乱的思绪或各种感觉,不要管它,一直数息。此时会感到呼吸越来越微弱、越来越缓慢,甚至达到无息状态,即可不必再查,逐渐进入下一步修炼。
  7. 入定。停止数息之后,随着呼吸的逐渐减缓,感觉恍恍惚惚、乎平静静,似已进入深层睡眠,但又较为清楚明白,这已是初步入定了。肯定这种状态并体味它、延长它,最后逐渐漠视它。当最初确定的时间到了,觉得该收功了,便可以收功。睁开眼,轻轻活动一下身体就算收功了。

----摘自《唐汉中医药网》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19-07-27 反催眠方法
1、 "丹田 ":整个人体。 2、上丹田:整个颅腔。 3、中丹田:整个胸腔。 4、下丹田:整个腹腔。 5、小周天:整个人体。 6、大周天:整个宇宙。 (注意:以上6个概念是比喻用词,不是实有器官。)

  1. "丹田 ":整个人体。
  2. 上丹田:整个颅腔。
  3. 中丹田:整个胸腔。
  4. 下丹田:整个腹腔。
  5. 小周天:整个人体。
  6. 大周天:整个宇宙。

(注意:以上6个概念是比喻用词,不是实有器官。)
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19-07-27 反催眠方法
通过透视法或光环法看见的中脉脉轮与任督脉关系图: 说明: 1、黑色虚线:中脉、七脉轮及其前后五对能量口。 2、红色虚线:任督脉。 3、绿色虚线:灵流(炁)运行方向。 4、虚线:表示非完全封闭性。有无数很小的灵流(炁)的通道和出入口。 5、再次强调:中脉、脉轮和任督脉等经脉不在肉体上而在灵体上!

通过透视法或光环法看见的中脉脉轮与任督脉关系图:

说明:

  1. 黑色虚线:中脉、七脉轮及其前后五对能量口。
  2. 红色虚线:任督脉。
  3. 绿色虚线:灵流(炁)运行方向。
  4. 虚线:表示非完全封闭性。有无数很小的灵流(炁)的通道和出入口。
  5. 再次强调:中脉、脉轮和任督脉等经脉不在肉体上而在灵体上!
编辑: 大自然搬运工    发布于: 2019-07-27 反催眠方法
data/attachment/forum/2019/10/8c3e9b2ded84b876ee6dee25ae738180.jpg
  • 16
  • 1
站内搜索